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股票 > 正文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 未来碳价值得期待
2021-07-22 14:33:24来源: 南方都市报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

截至20日,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统计,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39万余吨,累计成交额逾2.25亿元。

从2011年宣布开始地方试点,2017年末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到2020年中央明确了“30·60”双碳目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及最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上线,中国明确展示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和态度。

全国碳市场是什么?对中国兑现“30·60”双碳目标意味着什么?会为哪些行业带来利好消息?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对此,南都记者进行了梳理和采访。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暨中国碳交易市场论坛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举行。 当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上海和湖北设分会场。 新华社记者 程思琪 摄

中国为什么需要碳市场?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不少学者认为,气候变化是罪魁祸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

如今,国际上基本达成共识:减缓全球变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关人类命运,已经刻不容缓。

不久前,7月7日,国际金融论坛(IFF)、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全球性碳定价机制的线上会议。会议上,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的代表展示了一份双方联合研究报告,认为,碳定价是帮助世界达成《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必不可缺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武器。

报告指出,碳定价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绿色能源,也将推动私营机构增加对清洁技术的投资。碳定价还具有超越其他刺激手段的灵活性和长效性,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收入。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告诉南都记者,碳定价是为了给碳排放提供价格信号引导,目前有两种方式:碳税和碳市场。

其中碳税属于行政命令,政府对企业强制征收,“碳税规定了碳的价格,但是无法确定未来的排放量。”柴麒敏解释。

碳交易市场属于市场方法,先通过政策规定碳排放总量,而碳的价格由市场交易自身决定。

国际上,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有不同选择。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61项已实施或者正在规划中的碳定价机制,包括31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30个碳税计划。

在二者之间,中国目前的选择是碳市场。

7月14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此外,柴麒敏认为,在控制碳排放的进程中,大部分国家的政策最终会趋向于控制排放总量,而碳市场会和总量政策更好地衔接。

如今,全国碳市场上线,被认为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行动。

未来碳价或将上升至100-200元/吨

在碳交易市场上,碳排放权被人为地设置成一种商品。企业拥有碳排放权配额,卖方可以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权,买方则需要购买超出自身配额的碳排放权。

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中国碳市场目前的配额,采取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分配配额时,会基于企业的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

原则上来说,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会逐年递减,以此促进企业减排。

而影响企业选择主动降低碳排放量,还是从市场购买配额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碳的价格。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前,赵英民介绍,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

赵英民提到,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他认为,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

16日全国碳市场开放首日,碳排放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收盘价51.23元/吨。

据柴麒敏介绍,所谓碳价格其实有四个价格。

第一个价格是“理想价格”或“目标价格”,要定在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价格。柴麒敏指出,碳市场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减排技术、参与节能改造技术改造。“目前中国现在的边际减排成本实际上大概在100至200块钱左右。”他说。

第二个价格是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即把碳排放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害,经过详细测算后,用价格度量。

第三个价格与政策设计相关。碳价与其他价格一样,由供需关系决定。而在碳市场上,碳排放权的配额供给,则来自政策设计。排碳交易政策收紧,则市场供给减少,碳价上升,反之,碳价降低。

第四个价格就是现实价格,即16日碳市场的收盘价51.23元/吨。这个价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对价格预期不同等。

柴麒敏认为,目前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刚起步,还在培育期,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是希望企业能尽快熟悉规则,并主动走上低碳发展的轨道上。

“未来随着政策收紧和减排力度提升,碳价势必会上升,最终要接近上述第一个价格和第二个价格,即边际减排成本和碳排放的社会成本。”柴麒敏说。

碳市场会为哪些行业带来利好消息?

目前,发电行业的2000余家企业率先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

赵英民介绍,多年来,除发电行业外,生态环境部已经组织开展了全国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哪些行业会受到影响?哪些行业又会获得机遇?

柴麒敏认为,短期来看,由于成本上升,以燃煤发电的火电行业会受到一定影响,与之相比,新能源发电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等产业就有了比较优势。

而长远来看,碳中和、碳达峰背后具有巨大产业机会,不像以前只涉及一个板块、一个点,更多将是跨领域、链接性的,从供应链上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不仅是区域内的,还涉及很多国际业务。其中,传统环保领域的重要板块,如监测、水气土等,未来不仅是减排常规污染物,还要与低碳发展密切结合。“围绕碳市场启动,更多高耗能行业加入,会产生大量咨询、服务、设计、市场交易等机会,对第三方服务是非常大的推动力。”柴麒敏说。

前不久,在2021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在演讲中提到,经测算,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需要持续保持每5年下降13.5%的比例,同时需要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6%。因此,未来中国在节能和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方面会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严刚介绍,行业内普遍认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会占整个汽车销售市场的40%以上,风电和光电装机大概需要到16-17亿千瓦。另外,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储能的发展,严刚认为,未来储能领域将会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将来个人可作为投资者参与碳市场

碳市场不仅会给相关行业带来影响,也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将来,个人还有可能作为投资者参与到碳市场交易中。

“现在纳入的是发电行业,碳在碳市场的价格可以传导到电价中,而电和我们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柴麒敏解释。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曾撰文指出,将来需要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有价格和激励机制的对可再生、间歇式电力的消纳机制。比如,从家庭来讲,应该能够获得明确的价格信号,包括实行分时电价,鼓励使用屋顶或者小区的太阳能等消纳方激励。居民就会在有光照而有光伏电力的时候,该充电充电;没有这种电力时,该节电节电,尽量减少从大电网上拿高价电。

此外,将来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个人也将有机会作为投资者参与其中。

根据严刚及其团队的测算,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未来10年,中国需要2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年均投资大概为2.1万亿元。

而根据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

行业普遍认为,政府财政手段无法覆盖如此规模的资金需求,需要依靠社会资本,如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

世界自然基金会顾问、绿色金融及低碳经济资深顾问徐楠此前在采访中提及,“目前正在启动的配额发放及排放权交易市场,属于碳市场的一级市场现货交易。未来二级市场上的碳金融产品可能包括碳期货、碳期权(场内或场外)、碳掉期(场内或场外)、碳资产证券化、碳远期等,与碳市场和碳价格相关的融资业务可能包括碳质押授信、碳托管等。”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在《北大金融评论杂志》发表文章称,将来碳市场的市场主体,应从控排企业为主体转向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个人并重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具体是指需要有数量足够多的、且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只有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合理并能够反映边际减排成本与外部性成本或者综合社会成本的碳价格。

关键词: 碳市场 开市交易 碳价 碳减排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