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农民工称呼引发讨论 关注它们生存问题远比称呼更有意义
2021-09-28 11:01:57来源: 工人日报

据9月25日《新京报》报道,针对“政府倡导各方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让业者有尊严”这一建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近日予以答复。答复函称,“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标中央主要媒体报道,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新闻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并指导督促本地媒体加大对来深建设者宣传力度。”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走出乡村进入城市,“农民工”这个称谓伴随着一座座城市的繁荣,印记在人们心中。

一个蛇皮袋,或许就是打拼的记录;一根扁担,或许就是奋斗的见证……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忽视农民工的贡献。农民工踩下的每个脚印,既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也成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足迹。农民工在与城市几十年的碰撞中,被接受、被认同,渐至融为一体,早已成为城市文化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农民工”这一称谓具有歧视性,实际上,这个词本身并没有褒贬色彩,让人们觉得有歧视成分的,多是因为“农民”的前缀,以及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

对农民工的生存发展而言,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称谓,而是如何让他们过得好,让他们在城市扎根,让他们共享发展红利。相比改变“农民工”这一称谓,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加大权益保障,帮助农民工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努力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或许更切实、管用。譬如:让他们及子女能够在就业、就医、养老、住房、教育等方面拥有同等机会、享受同等待遇等。

由“泥腿子”变成“工人”,本身就是农民变迁的历程,某种角度上也是“农民工”的创业史、奋斗史。这也是一份时代的记忆,甚至可以用来教育启迪青年一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群,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都更加注重对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诸多优秀的农民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有的城市还建起了“农民工博物馆”,这些都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感恩和尊重,也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所以,不必纠结于到底该如何称呼他们,而要切实关爱他们、服务他们,让他们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农民工 称呼讨论 生存问题 建设者宣传力度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