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武汉标准再次出炉 规范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
2021-09-30 08:01:40来源: 极目新闻

记者从武汉市地震局获悉,9月29日,由武汉市应急管理局(武汉市地震局)组织编写的《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这是湖北省首个兼容多灾种的公共避难场所复合利用地方标准,也是武汉市建设标准化创新先行区的一项创举。

 

据武汉市地震局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武汉市分别在洪山广场、洪山幸福湾公园、硚口金三角湖、武汉市三店学校等地建设了地震避难场地,包含学校、剧场、社区等多个场所,共计66个城市公共避难场所。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新闻记者,近年来武汉市探索对人防设施、公园绿地、市政广场、学校等场所兼作地震避难场所,以实现功能复合利用,主要目的是减少投资,节约资源,也便于统筹规划与管理。

 

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了洪山广场,有市民在此处放风筝、锻炼、跳舞,这里俨然是一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而环顾四周,随处可见写有“应急避难场所”字样的标识标牌。2013年底,洪山广场建设成为武汉市首个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III类标准,可满足10日内10000人的应急避难。其棚宿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设有厕所、供水、供电、垃圾储运、指挥中心、应急医疗等应急设施。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复合型公共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尚无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亟待先出台一本地方标准对工程经验进行提炼和规范。该标准的立项编制和发布实施,对于提升武汉市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也对综合利用公园绿地、地下空间、人防设施、露天体育场所等公共资源,实现武汉市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应急转换、各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复合利用,避免避难场所无序建设带来的投资政府投资浪费,推动公共避难场所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该标准的编制工作在2020年8月启动,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9家知名大学和设计单位的28位专家参与编制。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完成,内容涉及规划、建筑、结构、勘察、给排水、电气、暖通、标识等8个专业,标准包含8章10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武汉标准 城市公共避难场所 功能复合利用 应急设施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