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滑雪不是好预报员!”这并非说笑,而是北京延庆赛区冬奥气象预报团队面临的现实要求。据报道,自2017年起,队员们连续5个冬季驻扎海陀山进行冬训,为的就是给2022年冬奥赛事提供高精度预报。

山区精细气象预报是世界级难题,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落差较大、四季“戴雪”,是冰雪运动的“天选之地”,但因地形复杂气象多变,加之北京的大陆性季风主导气候,为预报增加了难度。而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条件,都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状态与安全,以及适合比赛的时间。2018年平昌冬奥会,有17项比赛由于气象因素调整;2014年索契冬奥会,因春来过早、温度过高导致雪质松软,多名运动员受伤。每年延庆赛区气象预报团队在山里一呆就是半年,在高速运动、观风追云中切身体会气象变化,就是为了摸清“老天爷的脾气”。
有种说法,气象条件是冬奥会赛事真正的发令枪。目前,北京冬奥气象预报团队已具备了“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能力,在山地赛场核心区域每隔100米甚至更短、每隔10分钟,就能更新一组预报数据,这是往届冬奥会从未实现过的气象服务精度。这份高超的“预言”绝活,当然离不开气象人的苦练内功,更离不开雄厚的科技支撑。为收集气象数据,架设441套现代化探测设施;为更好描述大气边界层,研发大气涡流尺度数值模拟计算模型;为提高预报准确率,首次运用人工智能预报技术……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实现了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以科技赋能赛事保障、提升服务精度,体现在冬奥会筹办的方方面面。在场馆建设上,“冰丝带”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最快的冰”,“雪游龙”首次实现360度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在疫情防控上,环境消杀机器人一分钟消毒面积可达36平方米,移动测温机器人可主动上报体温超标人员;在通信网络上,搭建起“智慧大脑”对全部场馆信号进行实时巡检;在山火防范上,崇礼建起“林火预测预警一张图”……冬奥筹办工作艰巨庞杂,但借力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相关战线的联合攻关,我们已经拿出了一份足够亮眼的“中国方案”。
冬奥大幕即将开启,筹办进入冲刺阶段。相信依托科技力量,依托精细服务,我们定能为世界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冰雪盛会。
关键词:
科技冬奥
北京冬奥会
预报员
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