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买车票、叫车、购物,现在都可以用手机解决。但是上网的你是否意识到,当你在“一键上网”的时候,你的个人信息有可能已经泄露?

目前,网络上的APP数量已达百万级,随着互联网平台逐渐深入娱乐、外卖、出行等各民生领域,网民交付平台的个人信息维度增加,互联网诈骗和信息泄露带来的信息财产安全风险升高,个人信息保护将持续成为关切民生的重点话题。不仅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个人信息保护,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在为此建言。
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一批法律法规已出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与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从“加强”到“强化”,更体现重视程度。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就指出: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工信部还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相关法律法规施行效果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升温。
《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出,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国家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预防和惩治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环境。
明确平台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成代表委员关注热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个人信息保护仍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提出,从立法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保障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必然举措。他建议,明确平台、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事后追责机制,加大对信息泄露等相关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倒逼相关主体加强内部管理,不再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存有侥幸心理。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霍涛建议,行政监管部门应设立个人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使信息主体能够直观查看个人数据被收集、处理的情况,从而为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
全国政协委员王琼:应同时加强政策宣传
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在去年央视的3.15晚会上就曝光了一批典型的案例,比如只要向网站支付费用,就可以在不征得求职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个人简历;表面看起来是用于清理手机垃圾的APP,背地里却在不断读取用户信息;拥有上千家门店的知名商户,竟私自用摄像头抓取顾客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等等。
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总商会副会长王琼看来,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比如现在一些招聘网站,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失控,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求职人的急切心态,将他们骗入境外从事赌博和诈骗。
另外,各类APP软件在后台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也屡禁不止,这从工信部发布的多次下架公告中可以看到,而且包括很多知名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应用软件。“其它比如金融、地产、保险等行业,我个人也是经常收到各类短息轰炸,防不胜防。”王琼说。
王琼建议,在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中,应同时加强政策与宣传,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公民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加大对泄露、滥用个人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的处罚,提高打击力度,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隐私保护
信息泄露高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