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保单,或成为不法分子眼里的“生意经”。日前,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发布关于防范“退保理财”骗局的风险提示。
何谓退保理财?业内指出,一些机构、个人以代理退保为噱头,诱导消费者退保并购买其推荐的所谓“高额”理财产品或其他非保险金融产品。

近年来,保险消费者被诱导通过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获取资金、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案件频发,市场上有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等名义实施“退保理财”诱骗消费者的不法行为,此类案件具有犯罪手段新颖、欺骗性大、隐蔽性强等特点。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作为非法集资的新套路,退保理财近年来频频得手。那么,退保理财究竟有何“套路”?据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介绍,其基本操作手法的第一步谎报身份。通过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信函、短信等方式,自称是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 第二步是移花接木,称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最后一步则是高息诱惑。相关人士介绍,不法分子劝说保险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可获补贴、退保资金转购“理财产品”可获贴息或领取旅游券等,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后,购买“理财产品”。 据了解,这种“退保理财”骗局导致保单非正常退保,而退保资金大多被诱导转购“理财产品”,涉嫌非法集资,社会影响恶劣。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从源头识别可疑电话和骗局?深圳市保险消费者权益服务中心和深圳保协方面表示,如遇可疑邀约时,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人员、查产品、查地址,核实销售人员是不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所售产品是不是保险公司产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
“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深圳保协方面提醒市民,为避免上当受骗,建议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退保理财,做到三拒绝: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拒绝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关键词:
退保理财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退保理财
银行理财最新收益
2022银行理财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