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双碳”目标催动汽车业加速转型升级 相关战略安排还须尽早确定
2022-03-03 10:59:28来源: 中国汽车报

自我国政府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后,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相关方之一,如何把产业、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如何面对“双碳”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是需要予以深入研究、及时应对的大问题。

一、“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

“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不仅是我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不仅是经济、环境问题,而且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甚至牵涉大国之间的博弈。随着相关国际协定的具体化,我国政府逐步落实有关承诺,“双碳”目标会逐步转化落实到国家战略、法律法规与政策层面。

“双碳”目标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形态、发展方式,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积极应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汽车产业和企业应当完成的使命,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既然“双碳”是国家战略,必然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指针,内化为产业、企业的战略主要内容。随着“双碳”目标逐步落实和具体化,在2030年、2060年两个节点到来前,将出现政府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重大变化,将陆续有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出现。对这些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出现,汽车产业务必予以重视,不能局限于被动接受,而应当主动参与、发挥影响力,并且做出适度超前的前瞻性研究。

二、需根据时间序列做出不同战略安排

当下汽车产业讨论“双碳”目标,往往过于侧重某些技术问题,集中于某些技术性指标的计算。当然,对核心技术问题和核心技术指标(例如汽车能源变化对排放的影响)的计算完全有必要,但如果脱离时间序列去探讨,就不够完整、准确,且难以做出战略安排。

从时间上看,“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汽车产业而言,是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问题。2030年碳达峰,可看成是一个中期战略问题;2060年碳中和,则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问题。当然,二者间有紧密的衔接。汽车产业应对“双碳”挑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序列,做出不同战略安排。

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主要采取降碳技术(降低现有技术的碳排放)并部分采用零碳技术(采用无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就有望达成。但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技术难度很高,除了必须把降碳和零碳技术应用到极致之外,还必须采取负碳技术(指捕捉环境中的碳并进行封存或再利用,以及通过植树等手段实现自然环境的碳吸收)。从相关产业看,承担“双碳”任务的紧迫性、难易度是不同的,不可能所有行业都在2030年同时达峰,必然会有行业提前达峰。

就交通行业的排放量而言,包括陆路、水路以及航空在内的交通领域是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2020年,我国道路交通领域CO₂(二氧化碳)排放量近7.5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

中金公司的调研报告指出,2008~2018年的10年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增长了557%,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7亿辆,千人保有量192辆。同期,与我国人均GDP相当的马来西亚为433辆、俄罗斯373辆、巴西350辆。我国人均GDP仍在逐年增长,未来10年,我国汽车保有总量仍处于增长期,这就增大了减排压力,也使汽车产业面临的碳达峰挑战较为紧迫。从现在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只有约10年时间,从汽车产品研发的角度看,仅有三轮左右的新产品研发、生产过程(预研一代、研发一代、生产销售一代),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把“双碳”目标放在核心位置予以思考战略和策略。

“双碳”目标的提出,在时间上正好与汽车产业新技术革命相吻合。汽车产业多年来在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方面付出的努力,使产业在迎接“双碳”挑战尤其是碳达峰方面,具有某些优势和一定的主动权。“双碳”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加速了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驾驶技术革命的推进。

整体看,汽车产业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路径比较清晰,可以自主把握之处较多,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笔者认为,汽车产业和企业应对“双碳”挑战,可以分两步走,制定战略部署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2030年前的战略部署应当具体、深入、具有可操作性;2030~2060年的战略部署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灵活性,因为不确定性增加,场景更加复杂。

三、“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提出挑战

“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的挑战是整体性的,全面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

减少汽车排放,首先要解决汽车动力问题。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汽车能源革命中,无论哪种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将来居于主导地位,均将大幅度改变传统汽车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链条,并使供应链随之变化。汽车产品对于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零部件需求必然大幅增加,技术、生产工艺落后于时代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将加速淘汰。供应链的变化,将导致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

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自然内在伴随着价值链的变化。也就是说,新能源革命与智能驾驶并行,将加速价值链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电池、软件在汽车产业链中开始争取核心地位,这在汽车产业百年发展中是前所未见的。由于减排、绿色的要求,将使生产用能源、某些原材料、零部件成本增加,这也会改变价值链的构成。

“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的挑战,还体现为全面改变产业生态。从供给侧看,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排放,如何减少汽车产品本身的排放,如何使汽车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有关工艺装备低碳化,将成为汽车产业和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需求侧看,如何通过新能源、智能驾驶汽车,转变消费者购买、使用方式(例如汽车共享、行驶中优化行车路线等),成为汽车企业、政府、民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可以通过优化行驶路径、提升起停时的燃烧效率、辅助泊车等多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级别不断提高,还将显著提升道路交通运输效率、减少碳排放。汽车产业的排放,约70%是在使用过程中体现的。因此,仅仅在汽车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尽力减少排放还远远不够,这也使汽车产业减少排放转化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即便汽车产业完全转向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我国能源结构能否相应转变为清洁绿色能源主导的结构,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使用环节中,纯电动车比燃油车减排约25%。随着清洁能源在电力结构中占比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将愈加明显。不过,没有能源结构的转变、供应足够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自身的减排努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说汽车研发、制造是汽车产业的“动脉”,那么二手车的销售、废旧汽车的处理、废旧零部件的回收利用(近来尤为突出的是锂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等,可以称之为汽车产业的“静脉”。即便在2030年前,汽车产业的“静脉”如何减少排放、污染,仍是严峻的挑战,尤其在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从以上分析看,汽车制造、消费、燃料、材料、工艺装备的全产业生态低碳化,涉及问题极为广泛。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并不局限于汽车产业,也绝不是产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从更高层次予以协调,各产业相互配合才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四、应多路径共同发力

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非常复杂,需要科学论证。当前对汽车产业碳达峰的量化测定、汽车排放的核算边界和解释,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切实结论。因此,在应对“双碳”挑战时,汽车产业不应做出单一的、脱离实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应当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方面、多路径做出努力。

首先,在产业层面,关于汽车行业应对“双碳”挑战的核心问题,应由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牵头进行深入研究。在对产业技术能力、企业实际情况、市场、相关产业、产业生态等因素予以充分评估后,再做出结论,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当前,全行业应就碳达峰需要的主要技术、经济问题集中研究具体对策,同时着眼于2060年进行有关关键技术、关键问题的前瞻性预研,适时进行碳中和相关场景的展望。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全产业链共同努力,统筹推进低碳工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协同发展。

其次,从政府层面看,在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充分听取产业界和企业意见。有关政策措施既要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又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实际。政府在制定政策尤其是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使政策具有足够的弹性,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驾驶相关领域。当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哪种技术路线能够成为主流虽然有些端倪,但仍然有待观察,即便未来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有足够的包容性。此外,政府还可以在相关领域,通过组织协调各方关系,解决汽车产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需要横向配合的问题。

再则,从企业层面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若干汽车企业针对“双碳”目标给予了积极回应。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自主车企已发布了各自的“双碳”规划;大众、日产、通用、宝马等跨国公司也针对中国的“双碳”目标做出了具体回应。但总的来说,燃油车生产企业面临比较复杂的战略选择。它们既要注重对当前产品减碳的改进,又要着眼于新能源、智能驾驶的推进,加速新产品登场。应该说,我国传统燃油车节能减排仍有较大潜力。进入21世纪以来,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一不断升级至国六,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油耗均明显下降,2023年全国将执行国六b标准,会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产品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变,是企业实现碳达峰的捷径,对燃油车企业来说尤其如此。目前,煤电在我国电力构成中占比近70%,电的碳排放因子为565克CO₂/kWh;假如纯电动乘用车每百公里耗电17度,则排放CO₂约9.6kg;如果燃油乘用车百公里油耗6L,排放CO₂约12.5kg,

笔者想强调的是,当前对于主流汽车企业而言,何时下决心在战略上实现完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是关键问题。汽车企业要在充分研究国家“双碳”目标的基础上,把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减少被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较快增长,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形成了较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50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3.4%,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双积分”政策对汽车企业竞争的影响正逐步显现。随着2030年碳达峰时间节点的逼近,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会逐步增加。处于主导地位的整车企业应当督促、激励零部件供应商积极采取行动,在能力范围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最后,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规制,使两者有机结合。比如,可以推行“双积分”和碳交易协同的市场机制,从而有效地通过利益激励,引导汽车企业朝着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最新双碳目标 汽车业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智能驾驶技术升级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中国股市开始于哪一年?股市最早出于哪个国家?
  • 车险险种怎么选?家用汽车保险怎么买划算?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