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猪价可谓是屋漏又逢连阴雨,本来在2022年末就走出一个超预期的下跌行情,结果又一消息传来,多地将在“两节”期间为保障市场供应,将继续投放储备猪肉。
那么,这一次,猪价会不会被“砸”下来呢?

(资料图)
去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2022年,猪价走势犹如“过山车”,一季度时猪价萎靡不振,但从二季度开始有了回暖的迹象,到年中6月份时正式开始了第一波明显的上涨。在今年3-6月份,为了防止猪价过度下跌,先后开展了16次中央收储工作,直到猪价回归正常区间后,收储也相应停止。
但是到了下半年,猪价似乎涨上了瘾,自6月份开涨以后,一直涨势汹汹,终于在10月份达到了上涨高峰。于是,从9月初开始,随着猪价上涨过快,国家又开启了储备肉的投放工作,先后进行了7次中央储备肉投放,其中9月份中央及地方累计投放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万吨,直到猪价退出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后,抛储也逐渐停止。
但谁也没想到,一直大涨的猪价到了11月以后开始走跌,甚至到了12月,这个在传统意识中的消费旺季,猪价却跌破了成本线。猪价的这次大跌与消费有直接关联。
一方面,防控政策调整后,感染率上升,很多人在家休息,中小学校等也开始上网课,饭店更是人迹罕至,于是这波消费大减直接把猪价一拽到底。
另一方面,猪价跌破成本线以后,市场情绪大幅受挫,养殖户信心跌至冰点,加快了出栏,使得供给增加,市场供强需弱,猪价下跌。
随着到了“两节”,以及第一波感染民众逐渐恢复,市场需求开始渐渐回暖。具体表现在,屠企开机率有所增长,超市、饭店等人流量开始增加,市场需求有所回暖。
然而就在大家期盼着消费回暖,带动猪价回涨时,消息再次传来,即多地发布通知,为确保“两节”期间的市场供给,将在“两节”期间继续投放储备肉。
例如,江西上饶市将于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1月底投放储备猪肉,计划量为50吨;
湖北荆州将于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5日,投放量不超过150吨。
这再次使市场情绪动荡,猪价已经跌至“冰点”,在抛储的预期下,猪价在“两节”期间还能上涨吗?
对此,新农观认为,首先对于抛储不必过于紧张。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肉类消费也达到高峰,因此国家都会多多少少进行抛储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节日氛围。
而收抛储对于猪肉的供需影响十分有限,再加上在猪价下行期间,抛储的量不会很大,因此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应该很小。
其次,要判断猪价能不能上涨主要还是看供需。
供给方面,由于之前猪价大幅下跌,不少养殖户恐慌出栏,出栏体重下降,以及出栏大猪占比回落,使得“两节”期间的出栏压力有所减缓,可以说供应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
而对猪价影响最直接的需求端也有向好的恢复。
随着全国多地感染高峰逐渐过去,各地消费正有所恢复,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尚不足以确定,但消费回暖仍然是可期的。
另一方面,随着冬至过后,进入寒冬,全国多地气温开始下跌,这对于肉类消费来说也是持续的利好。
因此,“两节”期间猪价回暖仍然可期,只不过回暖的幅度受消费掣肘而有限。
2022年猪市经历了太多,但都已经过去,那么2023年的猪价又会是什么行情呢?欢迎关注“新农观”,咱们明天接着分析。
关键词:
储备猪肉
会不会被
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