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股票 > 正文
绿色金融业发展现状如何 投资环境如何
2020-10-20 15:02:08来源: 世经未来

一、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雾霾等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引起全社会相当程度的重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考虑到环境治理所耗费的庞大资金,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主要的绿色融资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

(一)绿色信贷:规模稳定增长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践行绿色信贷,围绕流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十大节能工程和清洁能源,工业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规模从2013年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85万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约9%,2019年前三季度,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

分用途看,截至2019年9月末,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分别为4.32万亿元和2.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7.9%,较2018年末分别增加4900亿元和3500亿元。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较2018年增加5100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2.98万亿元,同比增长6.8%,较2018年增加3700亿元。

(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2019年1-9月,我国共有90家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不含资产支持证券,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不包括资产支持证券)120期,发行规模达1976.77亿元,较上年同期(58家、68期和842.58亿元)均有明显增加,其中60家为绿色债券新增发行人,绿色债券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此外,2019年1-9月,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19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274.60亿元,较上年同期(10单、65.03亿元)均有所增加。

2016年-2019年9月30日,我国共有218家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384期,发行规模达7938.01亿元;共发行51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629.00亿元。

1、债券品种:金融债发行规模和期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债券品种

从2016年到2019年9月债券发行品种来看,金融债发行规模和期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债券品种,始终位于第一阶梯;企业债、公司债、私募债、资产支持证券和中期票据都在第二阶梯纵队上。2016年-2019年9月,我国65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了127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金额达到4766.2亿元。

2、信用级别:绿色债券的整体信用等级较高

从债项和主体等级来看,在2016年-2019年9月发行的所有债券中,债项级别为AA+及以上级别合计占比85.87%,其中AAA级占比73.4%,绿色债券的整体信用等级较高;对所有发行主体中,AAA级别占比50.78%,AA+级别占比21.61%,发行方仍集中于高评级信用主体。

3、募集资金用途:用于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的占比最多

在2016年到2019年9月发行的所有绿色债券中,用于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的占比最多,分别占到20.1%、20.07%;其次是污染防治,三者占比达到55.75%,较上月提高0.94个百分点。

4、行业分布: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断层领先于其他行业

在行业分类中,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断层领先于其他行业,建筑与工程、电力行业规模和数量也较为可观。

5、地区分布:北京市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最多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市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最多,2016年-2019年9月,27家企业累计发行量80期债券,规模达到2072.3亿元,发行规模是其他地区的数倍。另外,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大区发行的规模和数量也较为可观。

6、发行主体:国有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断层领先于其他属性企业

发行主体分为国有企业、公众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际机构、地方政府。从不同发行主体上发行的数量来看,2016年-2019年9月国有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数量断层领先于其他属性企业;从不同发行主体上发行的规模来看,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发行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属性企业。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不足

(一)标准体系未形成系统

首先,绿色项目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目前对于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存在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与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两个版本,即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如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绿色债券项目分为6大类31小类;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则包含12大类。

其中被发改委列入绿色债券项目范围的技术产业化、节能环保重大装备等项目,未出现在人民银行的目录中。导致同一绿色项目在不同监管下的标准不统一,给市场参与主体造成一定困惑。

此外,缺乏广泛认可的绿色认证及评级标准。对于绿色认证及评级,现以民间机构和企业自发探索为主,导致不同的机构采用的认证标准均不相同,认证评估的结果以及评估报告的表现形式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形成的结果现已具体运用到绿色金融业务当中,对投资者进行投资造成了一定阻碍。

(二)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共享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及共享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为绿色投融资带来困难。因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各企业信息披露形式及内容不尽相同,这一方面造成了企业为维护自身形象在披露的信息中存在避重就轻、选择性披露等问题;另一方面导致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且不具有有效的可比性,这些因素增加了评估机构的评估难度,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的欲望。

同时各政府部门间相关信息的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完全,没有统一的绿色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以及绿色项目信息数据库,导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等问题,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等搜寻、识别绿色项目和绿色债券的成本。

(三)激励及约束政策不完善

我国目前主要靠政府贴息、补贴等政策来提高绿色产业的经济价值,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且由于申请贴息的手续较为复杂,导致数量大、涉及面广的中小型企业无法享受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所带来的红利,未对金融机构、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约束机制,目前所发布的绿色金融标准没有对融资渠道达成全面覆盖,例如绿色信贷标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了约束,但企业仍可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而未约束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目的,继续对界限不明确甚至污染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甚至一些污染企业将自己的项目包装成绿色项目,以获得融资,未达到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目的。

三、绿色金融业未来展望

(一)产品体系将更加丰富,结构将更加合理

绿色信贷市场将稳健发展,为绿色企业和项目持续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资;绿色债券市场将结束前期的超高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受到较低融资成本的鼓舞,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债(尤其是海外绿债)的步伐有望加速;碳市场将走向规范和统一,由此衍生出的期货交易,将成为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亮点;绿色指数等量化产品和工具也将日趋丰富,引领责任投资走向主流。此外,在全球各国环境信息披露实践较少的背景下,我国信息披露机制有望成为“国际机制”。

(二)绿色金融跨领域拓展将不断深入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改变着市场运作的方式和规则,绿色金融与新兴领域的相互融合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新机遇、新市场和新产品。比如,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的结合将会日益紧密,绿色金融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产品和信息的支持,而借助“一带一路”平台,中国绿色金融也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再比如,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将有望解决绿色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较低等关键问题,区块链等技术将会运用在碳市场交易、绿债存续期管理等场景中,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繁荣和发展。

(三)地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将步入迅速发展期

五个地方试点(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的推出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由“顶层设计”阶段步入了“创新实践”阶段,在积极、灵活的试点区政策引导下,各试点将有望探索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可推广、小而精的发展案例,在此过程中,地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将步入迅速发展的高峰期。

本文章为WEFore原创。

关键词: 绿色金融业 发展现状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