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武汉鼓励绿色出行奇招频出 争取早日建成全国低碳城市
2021-08-26 08:17:39来源: 极目新闻

8月25日,武汉市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创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有关情况,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介绍,经初步核算,“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接近40%,并于2019年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武汉于2012年11月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市,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接近50%下降至35%左右。

鼓励全民践行低碳行为,大型赛事活动将开展“碳中和”行动

阎忠宁介绍,武汉将推动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创建,当天,武汉正式启动筹建“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协同与集成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搭建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对接平台。

2019年,武汉开展“军运会碳中和行动”,鼓励全民践行低碳行为,累计个人二氧化碳减排量并量化为碳积分,首创了“全球个人减排赛事中和”模式,并通过购买贫困地区新建林业碳汇项目实现碳中和。基于此成功经验,武汉将探索“碳碳星球”为载体,建立激励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碳普惠理念,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

他透露,武汉将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推动创建碳中和工厂、碳中和工业园区。同时,抓牢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的契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相关工作,引导投融资向绿色低碳循环及适应气候变化的领域倾斜和聚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阎忠宁介绍,下一步将完善武汉市碳普惠顶层机制设计,形成涵盖企业降碳、市民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及实现林业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机制,尝试在“武汉马拉松”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开展“碳中和”行动,共同打造“零碳汉马”、“零碳展会”、“零碳景区”等一系列低碳品牌,打响绿色名片。

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未来30年可吸收3万吨左右的碳排放量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柯艳山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汉将新植树造林10万亩,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40万亩。

柯艳山说,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汉市通过“绿满江城”“精准灭荒”“长江两岸绿化造林”等一系列大型造林绿化活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固碳增汇效应。

25日上午,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这也是武汉市在发挥森林碳汇作用的积极尝试。位于蔡甸区嵩阳山和新洲区将军山的碳中和林基地,土壤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较好,适宜乔灌木生长,总面积达1112亩,据专家测算,未来30年可吸收3万吨左右的碳排放量。

他介绍,根据最新调查情况,武汉市现有森林面积179万亩,森林蓄积量816万立方米。武汉市将结合现状摸清全市碳储量底数,核算碳汇价值,科学评估森林碳汇潜力。“十四五”期间,将新植树造林10万亩,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40万亩。通过保绿护绿、增绿扩面、提质增效等措施加强森林保护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碳汇增量。

将再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20余条,今年底新能源公交车将超50%

2017年,武汉制定《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明确提出推进“交通低碳化”,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贺敏透露,近年来,武汉市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工程,基本建立以国铁枢纽为节点、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体系。

贺敏介绍,截至目前,武汉9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投运,运营里程360公里,在建里程200多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336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445.62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及过江分担率均超过50%。

常规公交方面,实施新能源公交车替换工程,2017年以来,按照800辆/年的速度,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替换工程。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4985台,占总数的48.73%,今年计划再更新纯电动公交1000车辆,今年底,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将占总数的50%以上。以10米的柴油公交车碳排放量50吨/1辆/年为例,仅更换1000辆纯电动车,碳排放量将减少达5万吨/年。

同时,着力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截至2020年底,武汉市公交线路602条,其中主城区527条、新城区区内75条,运营线路总长10087公里,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为16.4km。

据统计,武汉全市微循环公交线路110余条,基本实现与三大火车站、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商圈、景区的全覆盖,今年力争再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20条以上,全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00米半径内公交衔接线路达到415条,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范围内全部实现公交线路配套接驳,早晚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提升30%以上。

指导巡游出租车企业建立“碳积分”平台

近年来,共享单车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少便利,但随之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也成了新的难题。贺敏介绍,武汉逐步实施共享单车治理工程,坚持总量控制和适度规模调控的原则,通过建立共享单车监控平台、组织市场容量评估、开展服务质量考核、严厉打击违规投放等措施,持续推进共享单车市场规范管理,目前,全市共享单车投放总量以前的103万辆调减至58.9万辆,共享单车市场逐步由“拼投放数量”向“拼服务拼管理”转变。

今年3月,武汉市出租车汽车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正式启动,围绕行业监管、企业管理、中心化调度、司机接收端、乘客服务码小程序、第三方多元开放等六个方面内容展开建设,预计年底前可投入使用。

此外,指导出租车企业逐步建立“碳积分”平台,推进低碳交通建设,通过记录市民步行、骑行,搭乘公交、地铁出行等数据,兑换相应的“碳积分”,再将这些“碳积分”转化成小礼品、优惠券,让市民感受减碳的真正实惠。

她介绍,作为内河城市,武汉市首次出台绿色港口建设技术标准,从水、气、固体废弃物、节能和清洁能源、有害物防控、减灾防灾等六个方面,对武汉绿色港口建设做出具体规定,以提高岸线、能源等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污染排放,实现港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目前,武汉港口码头岸电系统已经实现全覆盖。

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占比达99%

数据显示,武汉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9%以上。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建管办主任周才志介绍,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应用,全面提升建筑领域低碳化水平。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以推进建筑节能能效提升,绿色建筑量质提升工作为主体,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全市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推进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装配式建筑发展由试点示范转变为全面推广,武汉被评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基本建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建筑集中连片示范与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与规模化综合利用,通过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质量,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探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一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建筑品质。

关键词: 武汉 绿色出行 全国低碳城市 碳中和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