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会议指出,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很大,要围绕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加强支持力度: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三是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四是完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规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孝武表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全球性难题,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既有全球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
“我们应该从‘共同体’这个框架,理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黄孝武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共同体”思维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重要价值。
“从中国中小企业与大中企业的关系上分析,中小企业支撑了大中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大中企业和中小企业应当是共同体,从供应链角度上看,融资存在多种可能性。”黄孝武说,“第二,从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早期种子投资、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也应当是一个共同体。这要求我们更加解放思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中小企业从资本形成到流动资金周转需要的投融资便利,应当是一个整体的不同局部。”
黄孝武表示,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其财务信息和其他经营性信息也是一个整体,包括供应链信息、订单、水电流水等,这和财务信息一起形成了一个丰富生动的中小企业。这一方面要求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的融资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升级迭代。
“从全社会角度上看,由于中小企业是经济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主体,和社会所有主体一起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经济社会。对于遇到突发重大事件冲击的中小企业,直达、救助也都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黄孝武进一步分析,这五个方面要从政策措施上着手,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也应当合力推进,在激励和激励相容的框架下,财税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等共同发力,目标也应当是统一的。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
融资难
投融资便利性
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