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买房不再愁,公积金异地贷款来解忧;项目“飞地”不仅可以跨市,还能跨省,产业聚集更为容易;跨域交通不再无人问津,有联合指挥部科学规划、现场“督战”……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区域协同发展“红利”,如今已然在苏鲁豫皖四省的通力协作下,通过淮海经济区的建设一点点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12月20日,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济宁召开,来自徐州、连云港、宿迁、菏泽、济宁、临沂、枣庄、商丘、淮北、宿州等淮海经济区成员市齐聚一堂,就进一步建立健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合作新机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交流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正是“一体化”“一盘棋”。
区域协同发展,成与不成,关键在“融”。融合得好,各类要素资源高度聚集、高效联动,便能发挥出“1×10>10”的效果;反之,所谓的“经济区”就只能沦为一句口号。
淮海经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北临京津冀,南接长三角,西连中原城市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并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布局为东部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三大区域,经济区十市也因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联系紧密,具有了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
“今年,各成员市正以多种形式强化协同联动,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均已形态初显。”菏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磊在代表组委会通报2021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情况时表示,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例,十市共同启动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展开了多样化的合作探索,不论是菏泽、济宁共同推动郓城开发区与邹城开发区产业合作,还是各市商务部门加强与连云港自贸区的沟通对接、推动自贸区共建共享协议的落实等,深度的产业融合呈现出了多点开花之势。
2022年,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再启新篇,根据新一年的《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十市将联手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推进济宁—徐州、周口—商丘—济宁—聊城等铁路规划研究;加快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集聚区;成立区域特色产业联盟和淮海经济区开发区联盟,创新共建省际合作园区,探索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等多种合作方式;加快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格局,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大淮海……一系列已经上路的亮眼合作计划,为下活淮海经济区“一盘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济宁作为本次座谈会的轮值城市,将秉持着“行政有区划、发展无边界”的理念,与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一起,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和省级战略,敞开胸襟绘蓝图,在重点产业布局、重要公共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努力为淮海经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济宁力量”。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