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节能降碳工作加速推进 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还须得到更多重视
2022-01-25 09:34:50来源: 广州日报

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超过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农业生态系统也可以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12%,是第二大农业排放国,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与此同时,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加强农业管理等诸多措施提高农田固碳增汇的潜力也十分巨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肩负落实“双碳”目标的使命和担当,必须加快推动农业减排固碳,进一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统一起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加快形成农业农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乡村生态振兴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

协同推进“双碳”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完善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制度框架。“双碳”目标应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中,统一推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各级党委、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尽快出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兼顾安全性、成本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分省份、分阶段建立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考核制度,构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评估体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推动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落实落细落地,争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早日实现。

二是加大农业碳汇生态产品供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不断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兴农,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水平,通过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农民绿色生态化生产的收入。同时,在农产品标识上增加碳标签,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碳信息,也让市民的“米袋子”吃得更放心,“菜篮子”拎得更安心。另一方面,加快乡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打造“零排放”产业。充分发挥土壤固碳、林草增汇的整体效应,以市场化手段联合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开发碳汇生态产品,发展生态循环固碳项目,带动当地就业和乡村农民增收,让低碳项目成为村民增收的源泉,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富裕。

三是加快提升农业绿色低碳研发应用水平。结合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广“农业无人机”和“农田机器人”等农业智能化设备,建设“无人农场”,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印象,让科技为农业赋能,让农民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发挥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优势,加快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搭建农业农村“双碳”协同创新平台。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人才资源下沉到一线,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增强乡村振兴“造血功能”。顺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趋势,减少农村地区散煤燃烧,推广清洁取暖,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

四是加强支持引导提高村民参与度。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农村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广泛参与,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探索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农业自愿减排项目,并在土地流转、财政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普惠性。发挥金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研究开发基于碳中和的碳金融产品,建立乡村居民碳信用账户体系,让农民从减排固碳中真正得到实惠。从生态意识上下功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接地气”的低碳生活宣讲和环保知识培训,让村民对低碳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另外,可以通过创建“零碳村”“零碳镇”,开展典型示范、先进评选等活动,促进村民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习惯。

关键词: 节能降碳 双碳目标 乡村振兴 绿色生产

专题新闻
  • 苹果8价格现在是多少?苹果8p为什么被称为机皇?
  • 清明节休市吗?港股和a股休市时间一样吗?
  •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警告美国政府 半导体产业包括哪些?
  • 聚美优品年销售额多少亿?聚美优品和唯品会关系如何?
  • 三公消费是什么意思?三公消费为啥不废除?
  • 中国电信中签号有哪些?中国电信上市股价会涨吗?
最近更新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