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长江边】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杨溢 陈梦娇
张家港港务集团的码头上,巨大的红色门机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迎着江风,门机司机黄强步履轻快地登上旋梯,走进驾驶室内,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坐定后,黄强轻踩脚下的踏板,手上熟练地操作摇杆,转动吊钩,稳稳吊起船上的货物,准确地装到岸边的拖车上,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开门机就像玩‘抓娃娃机’,讲究的是快、稳、准。”黄强开玩笑说。
坐在距离地面20多米的操作室里,仅凭操作杆和脚踏板操纵50米高的巨型“抓娃娃机”精准起吊货物,还能做到货物零损耗、安全零事故——这份功力,黄强修炼了22年。
2000年,18岁的黄强成为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的一名门机司机。刚开始,面对几十米高的门机,黄强心里发怵,操作的钢丝绳在半空中晃来晃去,就是钩不到货,急得干瞪眼。
为了迅速掌握门机操作技巧,黄强每次作业结束后依然留在门机上反复练习,努力做到“稳、准、快,一钩准、无声响”。
“那时候,我专门练习用门机吊水桶,从驾驶室往下看,水桶就是个小黑点,不但要吊起来,还要确保桶里的水不洒出来,练的就是吊钩操作的准度和稳度。”黄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练习,黄强打破了以往新司机“1年散货、2年袋装货、3年件杂货”的常规,实现从散货作业直接到件杂货作业的跨越,成为公司响当当的技术达人。2003年,21岁的黄强被任命为张家港港务集团当时最年轻的班组长。
黄强控制操作杆和脚踏板操纵巨型“抓娃娃机”精准起吊货物。 张家港港务集团供图
“公司任命我为组长,就是希望我带领大家把事情干好。”黄强收集来港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选取港口作业中的木材、件杂货、大小型设备等比较有难度的货种,把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自创“黄强门机操作法”。
“一钩准、无声响”“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一次到位松关法”……如今,这本“武功秘籍”里的一个个“独门心法”,成为公司每一位门机司机上岗前的必修课。
他带领的“黄强组”至今仍保持着全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装卸质量最优、全年安全零事故”的卓越成绩。
2012年,以黄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成为公司技术攻关的智囊团。“像做豆腐一样做马口铁”“像放鸡蛋一样做水泥制品”“像堆积木一样做大型设备”……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黄强工作室成员智慧的迸发。
从推行“一拖多挂”和“司机理货交接”模式,提升工班价值,到率先实现非流程码头散货不落地,助力绿色港口建设,再到推动木材作业人货分离,迈向木材作业全面机械化……截至目前,黄强工作室累计开展工艺革新和技术创新53项,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
“长江,从古至今给家乡带来了勃勃生机和繁荣昌盛,我们的创新焦点也转移到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保护长江之绿义不容辞。”黄强说。
近年来,张家港港以“绿色+”理念打造花园港口。不仅是“种绿”,“煤炭多级筛分系统”“门机多级喷雾抑尘系统”“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高低压变频岸电系统”……一系列的数字化新装备不断提升港口的含绿量。
从驾驶室的窗外望去,长江浩浩汤汤,裹挟起晶莹的浪花前进,这条黄金水道上,船舶满载货物来往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每天我都能从这里眺望到长江,忙碌的江面总让我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黄强说,“我将继续践行‘一生一事、一事一生’的工匠精神,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