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50多国想要“去美元化”,22国齐抛美债,美大使:准备与中方对话 世界微动态
2023-05-03 18:58:18来源: 3号防务视野

根据观察者网5月3日的报道,继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等50多个国家之后,埃及也正在认真考虑推进“去美元化”,用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货币来结算跨国贸易。

如果埃及也选择迈出这一步,美元霸权将又会被“撬一块砖”。更令美国感到沮丧的是,在美债即将出现“第五次违约”的这个节骨眼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抛售美债。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至少有22个国家在持续抛售美债。其中不仅包括了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也包含了加拿大、日本、比利时、英国、法国等美国的盟友。


(资料图片)

美联储

从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23年2月份,日本、中国这两个美国最大的“海外债主”齐抛美债。日本在2月份总计减持了226亿美元,中国则减持了106亿美元。

除了中日两国之外,法国也减持了16亿美元的美债,加拿大减持了188亿美元,英国则一下子抛售了253亿美元,这让美国感到难以接受。如果他们继续这样做,美国财政部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相关人士指出,如果美债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进而可能影响其财政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恐怕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被迫削减支出,另一条是增加税收。

然而,这两条路恐怕都不适合美国。要知道,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严峻的通货膨胀、不断扩散的银行危机都迫使美国财政部必须增加开支。

就在近几日,美国的第一共和银行也走向了倒闭。如果美国财政部门不拿出资金来应对,将会有更多的美国银行“关门歇业”。这样一来,美国将会被一场“金融危机”席卷,民主党将会在2024年大选中一败涂地。

至于增加税收这条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早就予以了否定。受美联储连续9轮加息的影响,美国企业和个人增加了存款规模,减少了贷款,美国社会的经济活力已经严重下降。

耶伦

如果这个时候再增加税收,只会增加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加速美国经济的衰退。因此,美国无法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来缓解财政危机,只能任由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面对不断上涨的债务规模,耶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要求美国众议院再次提高法定债务上限,避免出现“第五次债务违约”。

就在当地时间5月1日,耶伦再次向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共和党官员发出警告,称如果再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的“债务违约”恐怕在6月1日就会到来。

美国众议院

在耶伦的多次警告下,共和党官员逐渐走上了与民主党政府妥协的道路。根据美国媒体的消息,当前,麦卡锡已经同意和美国总统拜登就提高债务上限一事展开对话。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就已经突破了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美国之所以没有立马迎来“第五次债务违约”,是因为耶伦领导的财政部通过挪动资金等“非常规手段”来保证了美国政府的正常运行。

随着美国经济情况的逐渐恶化,财政部的“非常规手段”已经被美国官员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经常会无视财政部的警告,在危机面前继续互相指责和攻击。

拜登

为了解决美国财政部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耶伦早已把目光转向了我国。在今年年初,耶伦就在瑞士苏黎世同我国高层展开会晤,谈论了美债问题,并表示她希望在今年年内对我国展开国事访问。

在前不久,美国财政部官员又呼吁我国扩大美债持有量、停止抛售美债,并表示这样做对中美两国“都有好处”。然而,我们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处理手上的美债。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消息,我国手中的美债已连续11个月低于1万亿美元。

我们知道,我国曾长期是美债的最大持有国,其他国家看到我国减持美债之后,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面对这一境况,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开始向我国“示好”。

伯恩斯

当地时间2日,CNN报道称,伯恩斯表示华盛顿已准备好随时与中国高层展开对话,从未打算“冰冻中美关系”,希望中美两国能在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一事上达成共识。

任谁都看得出来,美国只有在自身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寻求“合作”。美国早已失去了信誉,我们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办事。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LV推出充气夹克多少钱?lv是什么档次?
  • 三星手机业务换帅是哪一年?三星手机为什么撤出中国?
  • 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个人做股票配资违法吗?
  • 数据中心机房是干什么的?idc机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乐伟接班董明珠真的吗?格力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吗?
  • 小米技术委员会厉害吗?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最近更新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