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圈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败一个品牌的可能并非同行,而是跨界”。在如今这个时代,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对手会是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咖啡市场的火爆,近年来众多新老品牌纷纷“闻香”而动,相继投身其中。最近,“国内零食第一股”来伊份也正式官宣推出咖啡品牌“来咖Laicup coffee”。
据悉,来咖并非采取独立门店形式铺设,而是依靠来伊份现有门店进行“店中店”布局。目前,已经登陆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400余家门店。
来伊份表示,之所以着力布局咖啡业务,一方面是由于咖啡赛道市场机会较大。另一方面,来伊份产品也正在从预包装往现制现售方向转变,而咖啡正是现制现售的热门品类。
事实上,来伊份对于咖啡市场垂涎已久。早在2017年,其就曾在来伊份生活馆推出过现磨咖啡售卖业务,随后又推出了自创咖啡品牌。而此次对咖啡业态的再升级,也彰显了来伊份“抢食”的野心。
对于来咖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来伊份表示,将来会逐渐弱化与主品牌的绑定,并设置独立的外卖窗口,预计在今年年底铺设门店数量能达800至1000家。此外,来咖还会持续推出更多咖啡属性的商品,如冻干咖啡粉、咖啡液、咖啡风味杯等,以便多元化触达消费者,满足不同的消费场景。
图源:来伊份公众号
所谓“主业受困,副业来凑”。
其实,跨界和新策略的背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来伊份的“焦虑”。
从公司近期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100至6120万元,同比减少44.62%-53.85%。实际上,来伊份业绩低迷已持续多年。自2016年A股上市以后,来伊份的业绩就开始走下坡路,连年出现净利润下滑的情况。到了2020年,更是遭遇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
因此最近几年,来伊份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在咖啡之前,其还先后布局过白酒、气泡水、粮油调味、水果生鲜等多个食品品类,以及美妆护肤、日用百货等非食品领域。
只不过,这些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均未激起太大水花。以白酒为例,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醉爱”所属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67.1万元和561.3万元,在41.72亿和43.82亿的总营收中占比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营收增长乏力,但来伊份的销售费用却在逐年增加,占比超过30%。反观同期的研发费用,则仅为1%左右。只能说,在市场行情良好的时候,企业或许尚能承受巨额的营销投入,可一旦营收出现问题,隐患也就会随之爆发。
调查显示,2010年到2022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4100亿元增长至11654亿元。但是,预计2027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仅12378亿元。
换言之,休闲零食行业已经开始走向微增的存量市场。
市场增长放缓,而行业竞争却在持续加剧。从几家零食巨头的财报数据来看,大家基本都陷入了营收增长的瓶颈期,且尚未看到反弹的迹象。
所以,不少品牌也都像来伊份一样,试图通过搞副业来提振业绩。
比如,在来咖推出的同期,另一家休闲食品巨头良品铺子在副业方面也有了新动作,其全资子公司拟认缴出资额1亿元参与投资设立基金,该基金主要投向食品消费领域。
良品铺子表示,此次投资旨在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助力公司在食品消费领域拓展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良品铺子还与知名投资机构黑蚁资本联合投资了量贩零食明星企业“赵一鸣零食”,同时加码了自有量贩零食品牌“零食顽家”。在品类拓展方面,也新增了咖啡、烘焙等产品线。
不难看出,如今的良品铺子正在试图通过新业务布局,细化品牌矩阵的专业度及颗粒度。
纵观目前整个市场大环境,随着零食赛道新品牌、新渠道、新模式层出不穷,行业大盘虽仍在增长,但竞争逻辑已然转变。
而且,近两年赛道“后浪”的紧逼,也给零食巨头们上了一课。以薛记炒货为代表的干果现制线下店,以墨茉点心局为代表的线下烘焙店等各种细分“后浪”,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制熏制肉类的线下门店更是遍地都是。相较之下,头部品牌们则很久都没出现爆款零食了。
当然,零食巨头们也在积极自救。
除了跨界搞副业外,良品铺子还在试图走差异化的高端路线;三只松鼠则开始从“代工厂贴牌模式”走向“自建工厂模式”,以促进坚果健康化升级,避免产品同质化,形成技术壁垒;盐津铺子更是转变渠道,将原先布局在大卖场里的产品更多地转移到便利店和零食集合店里。
只能说,随着零食行业的竞争进入下半场,各品牌的竞争点也从之前的价格比拼,延伸至产品品类、供应链、渠道、品牌价值等全方位的比拼。该如何针对细分人群、场景进行产品创新迭代、多元化渠道布局,正成为考量休闲零食品牌综合实力的“新试卷”。
编辑:鞠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