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大国重器”背后有他的无悔坚守
2023-08-29 12:07:45来源: 姑苏晚报

倪元龙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成就奖章。  记者 吴涛摄

倪元龙积攒的粮票。  记者 吴涛摄


(相关资料图)

大学时的倪元龙。  受访者供图

倪元龙近照。  记者 吴涛摄

本报记者吴涛

他是江南水乡走出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军用炸药,甚至不知雷管为何物,却成了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关键装置的研制者与安装者之一,也是这颗氢弹爆炸的直接参与者与现场目击者。青春岁月,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在祖国西北的戈壁滩上,在“大国重器”的背后,有着他从青丝到白发的无悔坚守。

这位有着传奇经历却宁静淡泊的科研工作者名叫倪元龙,和所有参与“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一样,他过着隐姓埋名的日子;任务结束,从不居功自傲,如今88岁的倪元龙,在苏州的家中安享晚年,然而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岁月,他还是激情澎湃。

秘密奉调

参与新中国核武器研制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倪元龙”,得到的信息寥寥无几,只有《无锡名人辞典》中,以一栏5行字,对他做了简要介绍:“倪元龙,1935年生,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无锡人,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真空系,专长电真空及X射线技术、等离子诊断。”

1935年2月,倪元龙出生于无锡嘉禾村(今属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他在家里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当时村里利用倪家旧祠堂办了一所小学,名叫嘉禾小学。倪元龙天资聪慧,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成绩特别好。中学毕业后,倪元龙被苏州高级中学录取,在这所重点高中里,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嘉奖。

20世纪50年代,以倪元龙当时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他的姐姐在南京,同在南京的话,姐弟俩能有个照应,所以他报考了南京工学院。倪元龙在大学里继续努力学习,南京工学院拟保送他赴苏联的高等级学府留学,可偏偏遇到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倪元龙与出国留学失之交臂。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学毕业后,倪元龙被分配到华东电子管厂工作。28岁那年,正赶上国家在全国范围征调数理化成绩优异的人才,倪元龙进入征调视线。当时组织上找他谈话,暗示他将到很远的地方去从事保密性质的工作。“既然祖国有需要,那就必须得去!”倪元龙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前往青海。

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又名原子城。代号二二一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诞生地,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到了金银滩,年轻的倪元龙才知道,他即将参与的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而他的领导,就是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倪元龙和同事们的工作性质涉密,有着严格的保密纪律,连家里人都不能透露。

由于大学的专业是电真空专业,毕业后又从事过半导体工作,到了基地,倪元龙研究的课题是爆炸物理。他是搞实践物理的,与测量技术、控制技术有关联,凭借着扎实的数理化基础,边学边干。在实验的过程中,时常遇到难题挑战。有时,下班后刚刚洗漱完毕,准备休息时,便接到科研任务,需要限时攻克难关。倪元龙回忆,有一晚,他接到必须在两至三天内攻克一道难题的任务后难以入睡,在床上冥思苦想,凌晨2点突然茅塞顿开,找到解决方案后他才安心入睡。

刚到青海,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伙住在帐篷里,“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在过苦日子,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已经算好的了”,倪元龙记得,有一次他与同事值班,两个人吃了一听1公斤装的猪肉罐头,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亲历核爆

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

在倪元龙家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摆着一枚奖章,奖章正面由五角星、长城、和平穗、光芒等图案组成。这枚金色的奖章是2017年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纪念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时,颁给倪元龙的“两弹一星”功勋成就奖章。主体图案与“两弹一星”元勋奖章图案相同,但材质不同——元勋的奖章是由纯金打造的。倪元龙说:“和邓稼先、王淦昌这样的科学功臣相比,这枚奖章不值一提。”

1964年10月16日,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实验基地爆炸成功。中国终于破除了长久以来的核垄断,作为研发参与者的倪元龙,在激动喜悦的同时,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发工作中去。

1967年6月17日清晨7时,新疆罗布泊,天气晴好,仅靶场上空飘着一片白云,中国首颗氢弹爆炸试验场上一切准备就绪。一架空军的轰-6甲轰炸机静静地停在马兰机场停机坪上,机长、领航员和地面指挥员、调度人员做着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此时,倪元龙与众多工作人员站在机场上,看着飞机越飞越远,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为了这一刻,他与同伴已经过了无数次计算、测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眼下到了关键时刻。

半个小时后,一道白光闪过,亮彻天宇!倪元龙戴着防护眼镜,依然被那道夺目的光亮刺得本能地闭上了眼。随后,他脸上感觉一热,闪光过后,倪元龙睁开眼看了一下手表,以声波传来的时间估算爆点距离。十几分钟后,他才听到一声巨响。以此测算,爆点距他们所在地约400公里。那么远的距离啊,仍能看到火球如太阳般在空中翻滚,半边天都被映红了!

声波刚过,冲击波旋即而至,倪元龙感到自己被一股力量推了一下,打了个趔趄,而在他所处机场附近的楼房,有的窗户玻璃被震碎,玻璃碎碴掉了一地。“从图片上,你根本想象不出氢弹的威力如此巨大!跟氢弹相比,原子弹就像颗手榴弹。”倪元龙说。

在现场直击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倪元龙还记得,那个高兴劲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因为,这震动全世界的惊天一响,有他参与研制的爆炸装置,有他参与亲手安装的爆炸引信。

无怨无悔

为国家出力是一种自豪

倪元龙的老伴冯莉秋,与倪元龙的外婆是邻居,她和倪元龙打小就认识,两个年轻人知根知底,他们两地分居,借鸿雁传书,感受“两弹一星”科研人员的特有浪漫。不用谈恋爱,他们通了几封信后就确立了关系,很快就办理了结婚手续。婚后,倪元龙依旧常驻在青海,冯莉秋在苏州工作,夫妻二人聚少离多。金银滩当年是绝密地带,家属即便探亲,只能到省会西宁市,距基地数百公里之遥。直到倪元龙调到四川工作后,冯莉秋才去基地探望,但活动只能局限在家属区,厂区保卫严格,外人是不能随便靠近的。倪元龙从未跟老伴说起过自己的经历,冯莉秋始终不知道丈夫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也不问。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倪元龙的工作部分解密后,她才恍然大悟。

如今年事已高的倪元龙,对过去的很多事情已记不太清楚,说话有些费力,但提到金银滩,老人的眼神马上生动起来。倪元龙在金银滩工作了十多年,后来又转战绵阳、上海等地。他始终抱着“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的态度,把自己人生最好的青年时代,献给了国防科研事业。直到后来到上海工作后,夫妻俩才结束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退休以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倪元龙到苏州定居。冯莉秋记得倪元龙曾对她说,他对苏州的变化颇有感慨,自己一辈子从事科研,最后又安居在这座历史名城,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苏州、投身科技工作,他十分欣慰。

倪元龙的小女儿倪佳幽珍藏着一沓20世纪60年代发行的全国粮票。她说,这是父亲攒下的,当年倪元龙一直是一个人在青海工作,配发的粮票经常用不完,当时苏州家里生活也很困难,粮票能解决一家老小好几个月的吃喝,但倪元龙从来不把剩余的粮票寄回家。他说,这是国家给科研人员的补助,不是科研人员就不能拿。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倪元龙退休时,他终于把这沓积攒的粮票带回了家,可那时候,粮票已经作废了。倪佳幽后来一直把这些粮票珍藏在身边,她说,这是父亲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清廉家风,她要继承下来。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一代代国防科研工作者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精神动力。除了先进典型英模之外,国防工业战线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他们共同汇成了我国国防科研工业发展的群英谱。作为一名国防科研工作者,回想这辈子经历的风风雨雨,倪元龙说,他无怨无悔,能为国家出力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热门车讯中华H530上市前瞻解析 预计售8.58万元起
  • 加班薪酬及发放标准
  • 博山区域城镇:志愿服务进小区 清扫卫生促文明
  • 造梦西游3宝石怎么得
  • 烹燃心动 寻味西安首届社区美食争霸赛来了
  • 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倡议:国际社会应让荒漠造福人类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