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珍贵,不仅在于文物本身的材质、制作工艺,而且在于蕴含于物件之内的文化和时代烙印。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它们有的伴随主人深藏墓地,直到后人发掘才得见天日;有的历经数代主人,辗转多方土地,它们本身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今天的主角,就是是一把传自清朝宣统年间的宝刀。
图片源自网络
这把刀,在设计上极为考究,表面铸刻有龙纹,刀柄、刀鞘部分都由黄金包裹,另镶有宝石装饰,刀柄、刀鞘通体暗黄色。抽刀出鞘,刀身由精铁打造,极为轻薄,单面开刃,冷气森森;对着阳光举起,闪闪发光下,隐约可见“宣统御赐”四字。
据宝刀的原主人——怒怼专家的老爷子所说,这把刀是祖父传给自己的。曾经自己祖上曾是宣统帝的御前侍卫,因护驾有功,特赐此刀。在刀上还铭刻“宣统御赐”四个大字。祖上得赏赐后,便供在家中案前,之后更是一代传一代,就这么传承下来。之后清朝覆灭,历经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这把刀最终到了老人手中。奈何生活日艰,之前靠祖上余荫吃饭,之后变卖家产度日,现在更是只剩下这把宝刀,这也是因为是皇帝御赐之物,家中一直当做传家宝带着,才保留到如今。
老人打心眼里本不想卖了传了百多年的祖上遗物,但生活实在艰苦,而且年岁日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只好打起宝刀的主意。
在我国某些私人收藏的文物是可以在市面上流通的,不然全国各地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古玩市场不是。北京最有名的潘家园就是其一。(不过具体什么文物可以流通,什么不能流通,小编是个外行,不敢妄言。希望行内朋友,给个留言,为大家解惑。)
当地文物局听到消息,生怕这一重要历史文物刚一入世,就又要被人买走从此杳无音信,赶紧联系上老人。不过专家到场后,开场甚是客气,对着宝刀鉴定一番,不住感慨真是个好物件儿。然后开始劝说老人将文物上交给国家,文物应该是全民族的宝贵财产,不应该置于某个人的私人收藏室中就此埋没。但老人表达自己现在的经济状况实在不好,未来生计都难以维持,继续换钱来生活。专家只能连连叹气,一面痛心疾首,一面表示失望。
老人最终还是将祖传宝刀卖给了一位私人收藏家,成交价格到了500万元。消息传出后,有人在网上评论老人因利忘义,为了钱财,做了对不起祖上的不肖子孙;更有人说,就这么将文物卖掉了,丝毫不考虑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没有公德心、道德感;各方专家也在多方论证,如果得到这一文物,对相关历史的研究将会精进到哪一步。
不过,老人对这些恶评,倒是不以为然。他说,自己知道会有人说出各种各样的怪话,自己不怪别人。但是对于宝刀的归属和处理,自己没有逾矩的地方。宝刀是自己祖上的东西,自己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了自己这代,就是自己所有的,自己有权利决定东西的去留。而且现在是因为家里真的实在缺钱,没有别的办法了,不然自己怎么会舍得卖,不说传承的这么多代,就单说自己,也守着它守了数十年了,有感情了。
虽然,这把宝刀进了私人收藏家的宝库,咱们估计都无缘得见了。但是,对老人的说法,小编还是表示理解和赞同。我们可以希望、期待、劝告主人,我们应该赞美、尊重、甚至仰望将祖传文物捐献出来的主人,但是我们不应该对没有符合我们期待的人致以恶意。
图片源自网络
小编一直希望自己,对待自己的言行,保持最大的克制;对待别人的言行,保留最大的善良。即便改变不了世界,但也不要让世界改变了自己。以此与诸君共勉。
关键词:
老人
祖传宝刀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