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安徽合肥蜀山区邮电新村,30余位老人相约捐献遗体”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7月5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到82岁的视频当事人吴荣坤,他说,把遗体捐献出去,一是希望人死后继续对社会有一些贡献,二是希望给子女减轻些负担。
街坊们相约捐遗体
上世纪90年代,原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吴朗,在一次生病住院和医生聊天时得知,我国因为受传统习俗影响,遗体捐献数量较少,很多医学实验受限。当时吴朗就下定决心,百年之后要捐献遗体。
2002年3月,吴朗去世,家人的签字将其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安医大接受站,兑现了其生前承诺。吴朗成为邮电新村小区遗体捐献第一人,他的行为影响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吴荣坤就是受吴朗影响的第一批人。吴荣坤说,遗体捐献是个好事情,死后还可以继续给国家社会做点事,也可以给儿女少找麻烦,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再说了遗体捐献出去后也不占用土地。2003年,吴荣坤申请了遗体捐献。
吴荣坤的妻子是学医出身,以前在学校上过解剖课程,对遗体捐献的事有所了解,所以能理解丈夫这个想法。不久,她也主动申请了遗体捐献,并且在自己的同学群里积极宣传,后来有十几名同学也相继加入到了队伍中来,大家成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2013年授牌成为“红十字爱心社”。
后人可到碑前祭奠
吴荣坤说,早些年许多人思想比较保守,对遗体捐赠比较忌讳,最初宣传遗体捐献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理直气壮,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经过大家的口耳相传和媒体报道,爱心社被更多的人知道,队伍也不断壮大,现在签下遗体捐献承诺书的志愿者达到33名。最大的93岁,最小的52岁,其中有8对夫妻。已捐献成功的则有4人。
平时,爱心社的成员也经常走动交流,逢年过节还会组织茶话会,空闲的时候还会相约到周边一日游,享受老年生活的乐趣。
吴荣坤老爷子性格开朗思想开放,并不忌讳谈论生死话题,也不忌讳聊百年之后遗体的用途。他说,“现在一年有几百万人等着要眼角膜,一个健康的人去世后,眼角膜可以救3到5个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捐赠遗体后,逢年过节后人如何祭奠?吴荣坤老爷子说,合肥有个大蜀山文化陵园,里面树了一座碑,遗体捐赠后,相关部门就会把捐赠人的名字刻在上面,到清明节、中元节这样的节日,后人可以去陵园送花瞻仰。吴荣坤说,石碑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带领大家走上遗体捐献这条公益之路的吴朗。
网友纷纷表示效仿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在“安徽合肥蜀山区邮电新村,30余位老人相约捐献遗体”相关视频的评论里,很多人留言已成功申请遗体捐献。“红尘如梦”网友留言说:“70后的我也申请了,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网友“我还是我”留言说:“我43岁,去年申请成功的。”
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截至2021年7月4日,安徽省已办理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1万多人,已接受捐献遗体1200人左右,安医大接受站办理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4400人,已接受捐献遗体683人。
关键词:
安徽
遗体捐献
网友效仿
社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