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我国互助养老迎来新模式 “时间银行”加速建立或成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2022-02-22 09:14:17来源: 深圳特区报

要将时间银行模式有效引入我国互助养老中,首先要制定与完善互助养老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够引导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才能够增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公信力。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人口老龄化特征日益显现的当下,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时间银行作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本的重要工具,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属性及养老和社会治理功能,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匮乏问题大有裨益。

一、时间银行模式与运行框架

(一)时间银行模式

时间银行模式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实践与应用,被视作解决人口老龄化难题,实现互助养老的一种有效途径。时间银行也称“时间储蓄”(time saving) ,一般认为最早来源于日本的水岛旭子,后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教授于1980年正式提出。卡恩认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可以将时间视为一种有价货币。人们可以将自己为他人提供的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当自己有需要时可以提取出来换取别人等时长的服务。从本质上来讲,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而这种志愿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服务的交换性及有偿性。同时,卡恩把时间银行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邻里互助阶段,即纯粹的邻里之间彼此的照护或帮助;第二阶段为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介入,积极发展志工为社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第三阶段为社会企业参与,即对于花费时间为社区老人进行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有偿支持。从目前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处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和养老模式的创新,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供养老服务和缓解养老压力的新思路。

(二)时间银行的运作框架

时间银行作为劳务养老的时间存管平台,有着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运作框架。时间银行是时间货币的具体表达,核心理念是用时间衡量工作量,即劳动时间长短决定获得相应等值产品的多寡,这是构建时间银行框架的前提和关键。时间银行框架涉及时间账户、时间存单、存时取时3个要素。其中时间账户形似传统银行账户,目的是建立完备的志愿者电子档案;时间存单如同银行凭证,详细记录志愿者从事养老服务的日期、内容、时长和服务对象等;存时取时类似ATM机存取,当用户完成服务后,可将累积的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当用户有需求时,可在自己积累的储蓄时数内支取相应的服务时间。3个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系统的功能结构,这一功能结构不仅保证了有偿互助养老模式的高效运行,而且为科学利用社会资源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存在的困境

时间银行储蓄的是“时间”,这里的“时间”代表存款人在一定时间段内创造的劳动价值。“时间储蓄”行为是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体现了一种经济学思路,其运行特征在传统的家庭养老中早已存在。时间银行的社会化运作,是采用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方式进行,B向A付出劳动,再由C向B来进行偿还,劳动成果的流动形成一种代际接力状态。这种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延期支付方式,以及“时间货币”(Time Currency)兑换、继承以及转让等问题,使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推广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1.“时间货币”缺乏统一、规范、科学的计量标准

“时间货币”的储存和支取之间存在如何合理进行计量和兑换的问题。目前基本的时间计量单位是“一小时”,主要记录的是服务事项和服务时间,但并未涉及服务类型、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很多城市在推广中,对扫地、洗衣服等体力劳动,与给老人上兴趣课这样的脑力劳动赋予的是相同的时间货币价值。可见,由于“时间货币”缺乏统一规范的计量标准,目前的计量方式还处于简单粗放阶段,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这将导致后期的服务评估难以开展,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降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会产生劳动强度大的服务有需求但没有供给,而劳动强度小的服务供大于求等现象。

2.人口流动背景下难以实现“时间货币”的转让、继承及通存通兑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老漂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等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目前主要依托社区开展服务,在人口频繁流动的社会背景下,现行的时间银行运行方式就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在流动或迁移到异地之后,将面临“时间货币”无法存储和支取的难题。因此,时间银行的运行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时间货币”的转让、继承、通存通兑等相关细则,甚至要对志愿者要求提前退出时间银行以及要求提前支取“时间货币”等作出相应的规定。

3.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延期支付方式不易得到信任和认同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将人们熟悉的邻里互助扩大化和社会化,吸纳低龄健康老人和志愿者为有需求的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这种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延期支付方式带有明显的信用产品的性质。一方面体现为时间银行的特色与优势,另一方面也成为其推广和发展的一大难题。因为目前时间银行的运行还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点直接导致参加者对其运行方式产生强烈质疑,信任度较低,认同感不高。因此,必须要有权威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或实施条例,为时间银行的运行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提高参与者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减少顾虑,并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4.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

在养老服务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包括各种各样的居家养老服务。尤其是针对一些失能老人,需要服务者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及技能。而从各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实践来看,当前养老服务人员主要以低龄老人为主,大多缺乏较为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与技能,只能提供一些较为简单或日常的生活服务,如看护、购物、清洁、谈心等,无法提供一些深层次的专业服务。

三、时间银行发展的应对策略

1.完善时间银行兑换细则及配套措施

时间银行是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运行的时间银行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时间货币”的计量较为粗放,力求简单易行,但最终还是必须通过“时间货币”的规范、精确计量来实现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时间银行的规范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时间货币”的标准化计量和兑换。这些计量和兑换方式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公平的、规范的,被参与者理解、认可和接受的。因此,建议出台“时间货币”标准化计量兑换方式细则,充分考虑各类服务活动的劳动强度等要素,做到计量精确、兑换合理。

2.制定和完善互助养老相关法律制度

要将时间银行模式有效引入我国互助养老中,首先要制定与完善互助养老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够引导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才能够增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公信力,从而吸引社区内的老年人踊跃报名参与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中。同时,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机构,负责统筹与管理,并因地制宜,在地方设置分支机构,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从而形成中央—地方有效管理体制,最终确保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时间银行既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又是一种有利的经济活动。如何保障活动的公正、安全运行是时间银行的重要一环。时间银行不是现金交易、即时结算,在实际运行中就有可能产生时间赖账、坏账等问题。因此,时间银行作为第三方服务时间存管平台,为保障交易安全,必须采用权威的记账体系以保障用户间的公平交易和财产安全。权威的记账体系可以为储户营造信用的基础,所有时间银行的价值交易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认证的基础上,没有认证,交易很难完成。目前,人们主要采用规定、制度、法律、合同契约等来约束社会认证问题,但这些方式人为主观因素较多,无法彻底解决时间银行的信用问题。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所有社会主体的信用情况趋向透明化,信用调查成本大幅降低,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生成机制,具有高度透明、高度严密、高度可信和高度安全等优势,其使用不可篡改的记账和认账规则可以实现对社会活动及交易活动的权威认证。

4. 强化互助养老服务者的技能培训

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低龄老人大多为退休职工,他们往往拥有某一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较高的服务热情,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甚至是失能老人,因此很多时候要求服务提供者要具备一定的老年护理知识。国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志愿者培训制度,并设立了许多专门的培训机构。中国在这些方面仍然比较欠缺。因此,我国应构建完善的互助养老服务者培训体系,为提供服务的老年人提供较为系统的业务培训,同时可建立考核机制,进而提高服务者的服务技能,强化对于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我国互助养老 时间银行模式 养老模式困境 构建运行框架 人口老龄化加速 缓解养老压力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