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冬奥证书”骗了百万大学生隐私 大规模传播的背后谁该担责
2022-02-24 09:11:05来源: 东方网

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了,但一场有关“冬奥证书”的骗局,却引发了舆论的持续关注。

据警方查实,今年1月,犯罪嫌疑人李某辉伙同汤某峰等人在没有取得冬奥组委会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魅力冬奥”冬奥知识传播助力大使活动,以发送虚假证书、冰墩墩礼品等,诱骗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填写个人信息,并收取28元至36元不等的证书工本费牟利。截至案发,该犯罪团伙已非法获取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个人信息350余万条,骗取部分参与者缴纳证书工本费总计1000万余元。

一场全民关注的冬奥盛会,竟然被“有心人”看到了“商机”。感慨骗子无孔不入之余,一场骗局何以在学生群体中如此“病毒式”大规模流传,更值得引发深思。

骗子的骗术其实谈不上有多少高明。依托互联网开发一个“竞赛平台”,以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推广等形式,这些都是常见的网络诈骗形式。“冬奥证书”骗局之所以能成功“打动”百万大学生,除了蹭热点之外,更在于“奖品”的诱惑性极强。其宣称所发放的“冬奥大使荣誉证书”可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分、评奖学金等依据,“精准”把脉了部分大学生的需求。而且,只要答对几道简单的题目和支付28元至36元不等的证书工本费,如此“好事”,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此外,邀请三位以上好友助力才可领取证书,也是当下很多活动的常见做法,不仅具有迷惑性,也让很多大学生自愿不自愿地被卷入其中。

蹭热点诈骗,给冬奥盛会添堵,理应依法严惩。《刑法》规定,依据诈骗公私财物的数额和情节,处罚金之外,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乃至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犯罪分子固然会付出应有的代价,但病毒式“营销”一再上演,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违法成本低廉无疑是一大关键。一是个人发现上当之后,这种集腋成裘式“营销”虽然获利颇丰,但个体的损失通常不大,很少有人会花费精力去告发;二则是即便被人告发了,没有达到一定的量,很难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往往只是封群封号了事,大不了“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而已,没啥实质性的损失。

谨以这次的“冬奥证书”骗局为例,如果没有引发疯狂传播,并不见得会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如果能在“小火”或者“不温不火”的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骗子们会受到惩罚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受骗上当的大学生们也要好好反躬自问。赔了点“证书工本费”不算啥,泄露个人信息却可能会引发“后续”。所谓的“魅力冬奥”活动宣称由北京2022年《冬奥组歌》文化活动组委会主办,然而扫描二维码进入活动后,显示是一个名为“高校行动”的微信公众号,该账号的主体为“河南厚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冬奥组委会毫无关联。如此明显的疏漏,竟然没有察觉,一旦面对极可能出现的“后续”,这样的智商怎能不令人捉急?

大学生们要擦亮眼睛,避免因为贪图小便宜而掉入欺诈陷阱,监管更应该积极有为,不能光顾嘲笑大学生们交“智商税”。社交平台首先应当承担一定的审查的义务,尤其对于蹭热点的病毒式“营销”行为,更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控,及时向用户作出提示,一旦发现有疑似欺诈行为或收到相关举报,当主动树起技术屏障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面对无孔不入的骗子,有关部门应该秉承“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依法严肃惩处一起。唯有切实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那些唯利是图的人,杜绝病毒式“营销”行为。

关键词: 冬奥证书骗局 大规模传播 答题竞赛平台 蹭热点诈骗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