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疫情文学”走红引来网友争相模仿 专家分析网友“苦中作乐”心态
2022-03-24 13:40:30来源: 天目新闻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近日,一位网友把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和疫情期间的小区封锁巧妙结合,引发网友纷纷模仿。

“只要想起一生中做过的核酸,喉头便长出了棉签。”

“今天,妈妈被隔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小区里有两栋楼,一栋封了,另一栋也封了。”

从诗人张枣的《镜中》,到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再到鲁迅的《秋夜》……网友们将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经历仿照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表达出来,在网上掀起了一波“疫情文学”的高潮。

“一个事件必须要有共情,才能上升为公众关注的热点。”3月23日,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吉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中,触发公平、伦理、感情或者民生等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唤醒公众的共情。一旦共情的感情效应达到了,再加上社交网络这种全新的传播分发生产机制推波助澜,所谓的‘疫情文学’才能引发关注。”

杨吉认为,所谓的“疫情文学”是当下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大众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惶恐到后来的适应,再到如今的疲累,势必需要一个抒发的渠道,于是选择通过这种后现代的娱乐主义的方式,进行幽默吐槽。”

“疫情文学”发源于社交网络平台,在杨吉看来,从网络传播角度而言,它就是一种极具“网感”的文化创作,势必会带着“网感”的痕迹。“网感的痕迹就是符合网络文化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面向网络受众的需求,利用网络平台分发,乃至利用网络表情符号语言进行生产,导致戏仿、模仿或者无厘头文化大肆横行。”杨吉认为,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疫情文学”中的大多数内容为名著戏仿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文学评论家王宏图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疫情文学”其实是人们自我放松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也显示出文学经典对人们精神的巨大影响。

王宏图认为,如今的社会,自媒体风行,人人都可以创作,但绝大部分影响力其实不如经典来得大。“那些经典的表述方式比一般人自创的表述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人们把自己当今的感受寄寓其中,能达到更好的传播与表达效果。”

从另一方面而言,王宏图认为,对马尔克斯、普鲁斯特、杜拉斯、张爱玲等经典作家笔下的金句加以仿写、重写、改写,把新鲜的生活感受灌注其中,让人们与以往的文本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赋予了新鲜的血液。“这可谓文学传承与传播的一种绝好方式。”

不过,由于网络传播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低的准入门槛,内容和主题往往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难免会出现一些和当下社会风气不符的内容。杨吉认为,对此尤其要防范,“要让年轻一代了解到哪些内容是正常的表达,哪些内容违反了合法合规的表达界限。”

关键词: 什么是疫情文学 网友模仿疫情文学 后现代娱乐方式 疫情防控第三年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