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在湖北各地频频传出的开工浪潮中,罗田县北兆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北兆农业”)开工的消息格外令人兴奋:北兆农业是一家民企,投资8500万元到大别山区开发荒山,利用当地废弃的板栗壳、竹根、枯树枝等生产有机肥和活性炭,再将肥料用来培育生态有机茶和板栗园,形成一个零碳排放的循环产业链,不仅有望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还有望改变传统农业长期以来的低效运行模式,形成既接地气又科技含量十足的新闭环。(详见极目新闻2月11日《新春走基层|好生态必须零排放,罗田北兆现代农业产业园见闻》)。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是弱势产业,做农业难,难就难在其低效和盲目。一是种植养殖方式单一、规模小,用工多,效率低、成本高,二是无品牌,较低科技含量,因而产品的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三是只管生产,不问需求;只追求高产稳产,不管是否高效增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丰收季大量的农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几毛钱一公斤都没人要;淡季则价格飞涨,但涨价的收益全部进了中间商的腰包,农民还是没钱赚。
北兆农业敢于投资数千万元做农业,而且做的还是农业中的低碳产业,需要勇气和胆量。
建在大别山深处的罗田北兆现代农业产业园
低碳产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需要高投入,还需要高科技含量。北兆农业用的原材料都是本地丢弃的天麻棒、楠竹根、板栗壳、枯树枝,这些东西在大别山区不仅多,而且可再生。将其加工成活性炭,应用场景就不是一般的多,光鄂东地区每年吃吊锅就要用掉成百上千吨,自然能创造出较高价值;捏不成型的小渣渣还可提取木醋液制作水溶肥,有机肥施到田间,再用于茶苗的培育和板栗园的催肥......北兆农业的产业链既体现出有机、生态、循环的理念,又创造出初级农产品之外的价值,新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在大别山深处的这家工厂得到了充分体现。
绿色是大别山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湖北省“十四五”产业规划的重要原则,北兆农业把发展农业产业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让传统的茶产业、板栗产业同乡村生态和谐相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促进人们实现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守护青山绿水,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与完美契合。
茶产业在大别山地区最接地气。自古以来罗田人就有无茶不待客的文化传统,沁人心脾的茶叶是世世代代罗田人开门七件事的基本家需之一,是在外游子最具记忆的乡愁,是尝过罗田特产的亲朋好友每年的惦记,是大别山区人民舌尖上的眷恋,种茶、制茶、饮茶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别的产业难以望其项背的群众基础。北兆农业将茶元素选为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是用高科技手段对大别山茶文化传统的弘扬和传承。
当前,茶产业的发展面临历史的机遇。国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湖北省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山区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当前发展茶产业有了最好的时机。
“低碳,从我的企业做起”这样的话从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口中说出,更显难能可贵,体现的是自信、情怀和责任担当,是眼下最动听的春天的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植根于绿色大别山,做了既接地气又恰逢其时的好产业的北兆农业一定能够闯出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关键词:
民营企业家
布局低碳企业
低效运行模式
零碳排放
循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