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聚焦 > 正文
长三角“双碳”发展规划持续完善 为一体化绿色发展指明新方向
2022-03-16 13:59:51来源: 天目新闻

一项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任务,长三角几个区域正在探索一份绿色解决方案。

这项任务就是“双碳”。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同的是,今年报告中更强调“稳”,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

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的话来说:“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在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中也明确了这一导向,指出要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

从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和碳排放就像是一对天然的兄弟,难舍难分。国家新的导向,代表着能耗“双控”向碳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弱化了分离两兄弟的阻力,但同时也对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在“双碳”任务上同样承担着引领作用。这项任务,环太湖、苏北及浙南城市三个区域作为先行探索者,正在提供一份长三角绿色解决方案。

抱团协同 环太湖区域的绿色转型关键词

环太湖、苏北及浙南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绿色产业起点很高,走在“双碳”任务前列是情理之中。不过,这几个地方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宝贵的绿色天赋,也走过不少弯路。最典型的就是环太湖区域。

太湖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湖泊,横跨江浙两省,自古以来其旖旎风光就被无数诗人歌颂。可是,这样明珠一般的淡水湖,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却因大量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排入,在2007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蓝藻危机。太湖治理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生态问题。

十几年的治理,如今,太湖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已得到极大改善。然而,想保持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太湖生态进一步提升,仍是一个长期问题。因太湖横跨的地区多,行政壁垒造成的“割据治理”,是众多问题中的底层问题。环太湖一共有五个城市:无锡、苏州、常州、湖州、嘉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连同太湖在内的许多跨区域河湖都实施了协调联动、联保共治举措,为太湖的水生态保护奠定了制度基础。

生态改善了,生产怎么办?一定不能再是上一阶段的工业化模式,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这次,环太湖区域像生态治理一样达成了协同发展的共识。江苏“十四五”规划中写道:“积极推动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这也奠定了环太湖区域产业发展的基调——绿色科创。

近两年来,苏州引进了许多高校资源,许多都坐落于太湖畔,为太湖科创圈提供源动力。与此同时,无锡和常州也在新产业的打造上有着明确的规划,前者专注物联网,后者专注石墨烯新材料,在太湖沿线布局建设了太湖国家实验室、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成为环太湖区域产业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基础。

在今年“两会”期间,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再次提出打造“世界级湖区”的雄心。他将太湖对标华盛顿湖区,提出“科产城人”融合的发展路径。太湖的绿色经济效应,正在几个老牌制造业强市的抱团打造中,踏上全新征程。

资源利用 苏北开始做海洋文章

与环太湖区域一样,苏北也存在“有恃无恐”的问题。不一样的是,苏北所“恃”的天然资源,不像太湖一样没用好,而是一直没利用。

这份天然资源就是大海。长期以来,沿海强省江苏,都被人忽略了其“沿海”的特质,连云港、盐城、南通几个沿海城市都“靠海不吃海”。进入“十四五”时期,江苏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问题,连续出台多个文件,事关沿海地区发展及海洋经济利用。

与青岛、厦门等海滨城市不同,江苏的沿海地带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既不适合农业生产,也不适合建造深水大港,旅游观光价值也不高,这也是几个沿海城市的发展与大海关系不紧密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上,苏北地区是需要动脑筋的。反复探索中,其得出的方案是发展可持续新能源——风电。

目前江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发电装机量的28.81%,到2025年,江苏沿海风电装机可达2800万千瓦以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油气管道、电力运输、风电光伏产业、核电等设施建设都提出了目标,相当于一份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路线图”,不仅要“吃好”海洋红利,还要依托其制造业优势,在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总承包能力,做强自主品牌。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副市长王连春建议,依托江苏沿海“风光”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力打造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具体工作上,他建议搭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支持江苏沿海城市率先实施深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推动风电装备制造创新升级和产业规模壮大。

苏北地区对海洋资源的充分利用,从生态本身上能够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和海洋降碳固碳功能作用,长期以往将推动形成可再生能源基地和蓝色碳汇功能区,让绿色能源成为经济动能,助力当地及更大范围实现“双碳”目标。

就地取材 浙南地区做起了绿色生意

浙南最典型的特征是山区地貌,山美水美,但也给经济发展造成阻碍。以农业为主的浙南地区,长期面临着农业种植分散、资金紧缺、农机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省内的欠发达地区。

如何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抵消并盖过因山区地貌导致的发展阻力,是浙南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不同于以上两个区域的最大难点。

就地取材,是浙南地区的主流思路。比如浙江省重点林区县龙泉,森林覆盖率84.4%,有“浙南林海”“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的美誉,在产业布局上就结合林下经济种起了食用菌,还培育出不少新品种,采取“林—药、林—畜、林—禽、林—菌”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实现了生态资源价值的高效转化。

另一份可取之“材”即生态旅游,比如苍南,就把生态优势滨海、靠山发挥到了极致,提出打造浙南“滨海之门”,建设了半山半岛旅游综合体、国际游艇俱乐部、沙滩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打响了滨海文化旅游品牌,将绿色资源转化成了经济收益。

在前期的生态致富探索上,浙南地区开始有全新的构想,即把生态和金融结合起来。近年来,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探索越来越多,丽水作为先行者,推出全国首个生态信用信贷产品“两山贷”,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把生态和资金直接连接起来,可谓生态资源“就地取材”的“满级做法”。

这些基础上,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建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丽水建设“中国碳中和先行区”,支持丽水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工作,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构建绿色投融资体系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让民众有获得感,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

关键词: 长三角双碳规划 一体化绿色发展 加速绿色转型 最新治理成效

相关新闻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