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产经 > 正文
我国加快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 优化集中循环利用技术路径实现“变废为宝”
2022-04-29 13:29:33来源: 中国商报

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了数以万吨计的废旧纺织品,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实际上,废旧纺织品处理得当,可实现变废为宝,成为循环利用的重要资源。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废旧纺织品,如何更好地解决其循环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为目标,着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堵点、痛点,强化全链条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

现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纤维消费总量约30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约22.4公斤,随之也产生了大量废旧纺织品。而数量庞大的废旧纺织品大多被当成日常垃圾填埋或者焚烧,不但占用土地资源,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据悉,目前80%的纺织品都是化学纤维产品,化学纤维被填埋后,在自然状态下难以降解,对土壤、水质等危害很大;如果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不仅消耗煤炭、电力等能源,还会产生具有致癌成分的污染气体。

专家表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可以起到节约资源(石油、土地等)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每利用1000克废旧纺织品,可降低3600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6000升水,减少使用300克化肥和200克农药。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循环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还可减少8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纺织原料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积极意义。据测算,一吨废旧纺织品可以生产出0.99吨无纺布或0.99吨分色棉纱,相当于节约了1.1吨纺织原料或0.8吨棉花,同时还省下了35%生产同等无纺布的能源,以及节约了20%生产同等棉纱的能源。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表示:“随着全球时尚产业2030年前实现再生材料替代目标,未来再生纤维原料需求量会快速增长,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及再生纤维产量,构建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工作,有关部门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形式推动行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业快速发展,34家再生涤纶生产企业通过工信部行业规范条件评审,已形成若干典型产业集群。再生纤维产能逐步提升,再生涤纶循环再利用关键工艺、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完成了涤纶循环再利用标准体系建设。

痛点:

尽管我国非常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目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率仍然很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约2200万吨,循环利用率约2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约150万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能力和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行业还存在回收体系不够健全、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行业产业链、价值链还不够完整,废旧纺织品分拣还是以传统人工鉴别为主,分拣、开松、回收利用的中高端成套装备基本依赖进口,企业规模较小、管理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深度加工能力有限。

近几年,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实施了几项有关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国家标准,如《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39781-2021),但是尚未形成标准体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见要求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消毒、分拣和综合利用等系列标准,建立健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标准体系。修订《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再加工纤维质量行为规范》《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等标准规范文件。推动落实《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提高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的再生涤纶产量,开展规范公告工作,促进循环再利用涤纶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保障。为加快科技创新,意见提出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依托骨干企业,加快突破一批废旧纺织品纤维识别、高效分拣、混纺材料分离和再生利用重点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为助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壮大,意见要求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企业提供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加大对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予以资金支持。

目标: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表示,针对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从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到综合利用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采取“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做法,而是要从生产端、回收端、综合利用端等方面考虑,统筹各个环节一齐发力,才能达到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的目的。

在生产端,意见提出支持大中型城市率先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探索高效循环利用模式。培育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骨干企业,支持重点支撑项目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针对推进纺织工业绿色低碳生产,意见提出推行纺织品绿色设计、鼓励使用绿色纤维、强化纺织品生产者社会责任三项工作。意见强调,要鼓励纺织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提高纺织品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性;要鼓励纺织企业优先使用绿色纤维原料,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要鼓励纺织企业落实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提高纤维材料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回收端,意见针对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提出完善回收网络、拓宽回收渠道、强化回收管理三项工作。意见明确,要合理设置废旧纺织品专用回收箱或相关设施,打通回收箱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校园的壁垒,提高回收箱体覆盖率,合理布局建设分拣中心和资源化利用分类处理中心,及时精细化分拣和分类处理废旧纺织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纺织品,探索新型回收模式。鼓励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废旧纺织品来源和数量、利用去向和方式等信息;要规范回收主体及回收行为,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在综合利用端,意见部署了规范开展再利用、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和实施制式服装重点突破三项工作。意见首次明确了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工作要求,要规范开展再利用,有序推动旧衣物交易。制修订和完善旧衣物清洗、消毒、卫生防疫、市场交易的标准及规范。引导旧衣物出口规范化,确保旧衣物符合进口国(地区)有关要求;强调要扩大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规模,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在纺织、建材、汽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品高值化发展,鼓励利用企业加强与回收企业衔接,培育具有产业链领导力的龙头企业;提出将废旧军服、警服、校服等制式服装作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组织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废旧制式服装循环利用试点,优化集中循环利用技术路径和市场化机制。

答疑解惑〉〉〉

1 意见提出哪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2 意见提出哪些工作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建立健全循环利用体系,全链条发力,以废旧制式服装为突破重点,推动行业发展壮大。

三是创新引领、规模利用。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绿色回收模式和利用方式创新。

四是提质增效、规范发展。推进小散项目整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规范经营活动,积极培育骨干企业。

3 如何保障意见顺利实施?

意见提出三项工作要求,强化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要求地方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政策联动,统筹推动本地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二是强化典型引领。支持大中型城市率先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探索高效利用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骨干企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做好宣传引导。鼓励公共机构使用废旧纺织品再生制品。开展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宣传主题活动、企业使用再生纤维联合倡议活动、创新设计大赛推广活动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回收 旧衣回收去向 旧衣回收用途 纺织服装生产

专题新闻
  • 苹果8价格现在是多少?苹果8p为什么被称为机皇?
  • 清明节休市吗?港股和a股休市时间一样吗?
  •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警告美国政府 半导体产业包括哪些?
  • 聚美优品年销售额多少亿?聚美优品和唯品会关系如何?
  • 三公消费是什么意思?三公消费为啥不废除?
  • 中国电信中签号有哪些?中国电信上市股价会涨吗?
最近更新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