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医师节前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退休医生陈运美收到一封来信。看起来与普通信件无异,打开一看,细腻的笔触下揭开一段四十多年前感人的医患故事。
静静读着信件,90岁高龄的老人眼角湿润。43年前,为了治好农村姑娘戴全桂的病,陈运美将她接到自家住下,同吃同住分文未收,直到两年后第11次手术成功。更是让她久久不能忘怀,两人的情感宛如母子。
戴全桂的女儿小周写给陈运美的信。湘雅二医院 图

(资料图片)
如今,多年失去联系的两位老人在视频中“重逢”——
过往:
接患者家中同吃住,为其“挽回颜面”
1980年,陈运美收治了一位来自娄底涟源水洞底公社撑田大队的名叫戴全桂的农村姑娘,她因患走马疳后遗症导致颌面部大面积缺损,需要多次手术。
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疳”),目前在我国已逐渐“绝迹”,这是一种严重的坏疽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活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差的地区。2至16岁的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最初牙龈的小水疱或溃疡,迅速发生坏死,并扩展至颊、唇粘膜和面部组织的广泛破坏,引起面部组织的严重毁损,该病死亡率也较高。小戴虽侥幸逃过一劫,但颌面部毁损相当严重,左脸缺损了三分之二,牙齿与牙龈完全外露,可谓“面目狰狞”。
然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术。由于戴全桂面颊部缺损面积大、形状复杂,无法直接拉拢缝合,要补脸部与口腔内部的双层皮肉,须从胸部制成皮管再分次向脸部移植。而在20世纪80年代,显微外科发展尚不完备,还无法采用血管化组织瓣来修复组织缺损,这无疑对医生的挑战非常大。
陈运美在查阅文献及请教整形美容科后,大胆提出采用皮管法来修复。通常情况下,采用皮管法修复缺损,包括皮管制备、皮管转移、皮管断蒂及缺损修复4期手术。这样一来,预计可能需要做10多次补皮手术,持续一两年时间才能治好。
手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术后护理和观察对治疗成功至关重要,这些问题陈运美心里很清楚。同时她也清楚,小戴准备的医疗费仅500元,是她5年来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存下来的。
考虑到患者经济条件差、来往奔波不便,陈运美就将她接到自己家里,在家里同吃同住。80年代,家中不到60平米的屋子里,陈运美将小戴接来,和她的母亲、丈夫及两个儿子6人同住。因为面部缺损,小戴吃饭时米粒时常会从脸颊中掉出来,陈运美的孩子看到有些害怕,她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她;家里没床,陈运美的丈夫计福康从上海出差专门购回来一张单人钢丝床,作为“家庭病床”;夏天到了,陈运美还为小戴买了凉鞋、裙子……
就这样,小戴亲切地称陈运美为“陈妈”,在“陈妈”家一住就是七个月,七个月的食宿,陈运美分文未收。到1982年5月,小戴做完了11次手术,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容貌,治愈回家。
陈运美也获评医院“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个人,入选湖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并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见字如面:
是“陈妈”也是“陈外婆”
原来,从陈运美家里回去不久,戴全桂便找到心仪对象结婚了,还专门给“陈妈”写来了封报喜的信,后来生育了3个孩子。
在来信中,戴全桂的女儿小周回忆,在她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带她去过陈老师家,他们喊陈运美“陈外婆”,陈运美还带她去了商场,给三兄妹每人买了一双白球鞋,回家的时候还带了很多好吃的……这些细节都让小周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家里靠几亩农田维持生计,农闲的时候爸爸会外出打零工来补贴家用,妈妈在镇里的水泥袋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到镇上贩鱼,肩挑着沿村叫卖,支撑着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尽管生活艰辛,但戴全桂夫妇一直对小孩的学习要求严格。小周说,父母常教育他们要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报答像“陈外婆”这样的恩人,更好地回馈社会。
如今,戴全桂已经62岁了,她的3个孩子都成了家。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从事IT行业;大女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常德当教师;小女儿在娄底老家。戴全桂现在与大女儿住在一起。
小周哽咽着说,“在我们家,‘陈外婆’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爸爸妈妈总说‘没有她,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小周透露,小时候,家里摘了茶叶、收了花生等农产品后,爸妈都想着要给“陈外婆”寄去。但又担心,以“陈外婆”的性格,保不准会花钱买很多东西寄回来,于是又不敢寄了。
再后来,戴全桂忙于养家,陈运美退休后也离开了长沙一段时间,双方就慢慢断了联系。
大概是2006年,看到孩子们都毕业了,戴全桂想再次带领他们去看望“陈外婆”,但几经打听得知,她已经搬家,没问到下落。
在多方联络下,8月16日下午,戴全桂与多年未见的“陈妈”进行了一场视频通话。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这对“母女”的“重逢”时刻。
8月16日,在湘雅二医院,陈运美老人与多年未见的戴全桂进行了一场视频通话。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 摄
视频接通——
“长得蛮好!”陈运美贴近手机屏幕仔细打量,嘴里蹦出的第一句话让大家都没料到。
她说,“小戴以前鼻子是歪的,现在都长正了。”说着,大拇指不觉竖了起来。
“陈妈,您还好不?我后来一直想找您,没找到。”
“后来搬过3次家,不是你原先住的房子了。”
“那现在和谁住呢?身体怎样?”
“身体还行,现在和老二住。”
“哦,那是和计平在一起咯!计勇和计卫呢,他们都还好吗……”
戴全桂能准确说出每位“家人”的名字,追问着他们的情况,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
“陈妈,您下个月就90岁了吧!我带子女来长沙看您可以吗?”
“好,我随时都在家里,欢迎你们!”
回响:
牢记办院方针,将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
今年7月底,湘雅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冯云枝在参加医院举办的“科主任讲科史”活动中,讲述了陈运美与戴全桂的故事。
冯云枝介绍,陈运美是湘雅二医院口腔科的创始人,也是首任科主任。在建科之初,科室总共只有2张牙椅,1台牙科X光机和两台牙科电钻,主要开展门诊牙体牙髓病治疗、牙槽外科、颌骨囊肿等小型手术。而到如今,科室拥有牙椅47台、病床74张、各类先进口腔设备一应俱全。
当年为患者“挽回颜面”所采取的4期皮管修复法,在当时无疑是高难度手术,手术的成功开展也为科室后来皮瓣移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在陈老师奠定的基础上,后来口腔科团队积极开展显微外科。目前,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游离皮瓣手术总量稳居全国前三,已成为国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及头颈部组织缺损累计例数最多的单位。
主管技师谭国富回忆,1989年他毕业分配到科室时,陈运美会定期找年轻医生谈心谈话,像父母一样教诲他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陈老师用自己的言行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谭国富说,“她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真正践行了老一辈湘雅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品质。她对待每位患者都非常耐心、细心,不仅为病人悉心诊治,从心理上给予安慰,增长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还从物质上给予能力范围内的支持。”
“她在手术台上是严谨的主刀者,下了手术台,她是对患者体贴入微的慈母,她的事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听闻故事后,该院口腔医学中心主管护师匡碧芬思考着,如何面对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以最大的努力,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对待每一位患者。
了解到当年陈老师和戴阿姨的故事,医院党委书记柴湘平他立即托同事、朋友搜集和查证资料。惊喜地发现,戴全桂结婚时给陈运美写报喜信的故事,于1983年1月18日刊登在《湖南日报》第二版上,标题为《陈妈,告诉你一件喜事!》。
柴湘平表示,“前辈们的做法,就是我们的表率。”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医者用无私大爱彰显了医学的温度,这也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情怀。“在65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办院方针不能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忘,我们应该让今天的二院人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编:陈龙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