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京报报道,星巴克两家无锡门店存在主管带头违规篡改食品保质期,过期食材仍继续使用,承诺“开封不过夜”的糕点次日仍上架售卖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热议。不久后,@星巴克中国发布声明称,“经过调查,我们已确认媒体报道的两家无锡门店确实存在营运操作上的违规行为......对此,我们向所有星巴克顾客致以最诚恳的歉意。”

星巴克作为国际知名咖啡品牌,无论从门店数量还是品牌知名度,都可谓是餐饮行业巨头。其一直以来承诺“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自省内究外查,三管齐下,确保所有门店食品安全。
讽刺的是,就是在这样“高严格”的食品安全把关之下,星巴克仍被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让星巴克中国官方人员感到震惊,同样也令消费者惊愕:如此大的品牌,有如此多的顾客群体,食品安全“金标准”常挂口中,竟然还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不由引人质问,食品安全“金标准”是否形同虚设?是否存在食品安全监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问题?其所承诺的究竟是“金标准”还是“潜规则”?
要知道,星巴克与其他的餐饮品牌不同,其所有的门店都属于直营销售,由星巴克直接监管。按理说,如果星巴克尽到食品安全审查和监管责任,坚决遵守其所言的“金标准”,不可能出现上述问题。同时,直营模式相比于加盟代理来说,管理起来应该更加容易且规范一些,但星巴克仍然没有管好自己,很显然,星巴克一定程度上缺乏餐饮企业该有的职业责任感,和对消费者健康的重视。
此次星巴克“翻车”事件绝非偶然,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据了解,星巴克并非完全没有尽到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从其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每个月一次的“大巡查”来看,星巴克有着重视食品安全的心思。而此次星巴克依旧被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根源无非在两个方面。其一,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文化,为了盈利,不惜铤而走险;其二,食品安全巡查只是走走形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食品安全监管“上没有措施,而下却有对策”的时候,自然“纸是包不住火的”,被曝出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常言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星巴克不可能不知道,其如今所拥有的一切,不仅仅是因为其具备先进的经营模式,成功的营销策划以及对市场的精准把控,还取决于客户的满意度和信赖度,而后者是星巴克得以扎根于中国市场的关键。星巴克的闻名离不开消费者群体的鼎力支持,因此,星巴克应当更加注重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心,完善自我管理,落实食品安全“金标准”的各个环节,用安全绿色的食品和饮品回馈给消费者。当然,自律之外,还需他律及时出手,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细化食品安全审查规则,严格执法,加大违法成本,倒逼企业绿色发展。
食品安全红线不容践踏,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企业责任底线也不容忽视,星巴克不能一边做着掏空消费者“口袋”的生意,而另一边却伤害消费者的身体,掏空其“信任”。食品安全“金标准”不是说说而已,关键在于言行要合一,任何罔顾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企业,终究都会自讨苦吃。
关键词:
星巴克道歉
食安监管
直营销售
职业责任感